帮教师“带娃”贴心暖心鼓人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冯海燕

晚上6点,窗外下着绵绵细雨,而绍兴市元培中学的体育馆内灯火通明,十分热闹。抛纸质垒球、匍匐折返跑、跳兔子舞……13名孩子在体育教师胡歆怡的带领下认真锻炼。这群孩子的年龄从5岁到12岁不等,最小的上幼儿园小班,最大的上小学五年级。“都是我们学校教师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正在前面的教学楼带学生上晚自习。”胡歆怡介绍。

向参加课后托管服务教师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晚间托管服务,正是“双减”之下,许多学校开始实施的特色服务之一。

体育馆内的热闹与晚自习教室里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无比融洽、和谐。帮教师“带娃”,这样的做法很贴心,很暖心。

自开展晚托服务以来,教师群体充分体现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也有儿女,其中不乏“二孩”,今后可能有人会有“三孩”。按照以前的下班时间,放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回归家庭,陪伴自家孩子。然而,参与晚托管理之后,许多教师都得先带好别人家的娃,自家的孩子却没有办法照看了。有的教师只能劳驾家中老人,可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带娃问题上难免力不从心。

教师“带娃难”是一个难以绕过的现实问题。一来这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二来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绪,给晚托工作、日常教学带去一定负能量。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给近些年正在兴起的“师范热”泼冷水。

因此,教师所在单位得为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难题,照顾好他们的孩子,真正解决晚托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带别人的娃,别人带教师的娃”,谁的娃都不亏欠,谁的权益都能够得到切实保障,此举在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同时,进一步确保晚托的质量,实现皆大欢喜。

更重要的是,笔者以为,“带娃难”只是“双减”之下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亟待每所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有温度、有关怀的新章程。同时,上级管理部门也要全面部署,制度兜底为教师分忧解难,让教师更幸福,让校园更和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