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打造“生·动”课堂落实提质减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10月27日下午1:20,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磐安县新渥街道新渥小学16名数学教师快步走向会议室——浩然厅,数学组的每周教研时间到了。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重心回归学校,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到底该怎么上,作业怎么布置,校内如何提质增效,是各地各校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推广的‘生·动’课堂与‘双减’的要求不谋而合,是落实‘双减’的重要环节。”磐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林海说,通过一次次的教研探索,逐步明确了“生·动”课堂的实施要求,如今学生抬头率高了,眼神更专注了。

走进浩然厅,18张三角课桌拼出了3个六边形,六边形桌上摆着桌签、2张空白的A3纸和1支马克笔。数学教研组组长陈双菊介绍,教研组特意把所有教师分成3个小组,设置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练习等3个不同观察点,这样上午听课环节,教师就能有的放矢,以免“贪多嚼不烂”,确保教研质量。

入座后,教师们不约而同地把一张A4纸放在了桌上。记者凑近一看,原来是“新渥小学‘生·动’课堂练习设计观察表”,里面设计了练习层次、练习内容、修改意见等栏目。“以往教师们把一学期的教研活动记在一本本子上,归档整理很不方便,而且记录流程的多,提意见的少。”陈双菊说,效仿学生的阅读单、研究单,教研组开发了教师听课单,大家利用午休时间填写完成,下午带着单子来分享,效率大大提升。

下午教研活动开场后,本学期刚加盟学校的青年教师厉亚萍第一个上台分享:“我上午的公开课内容是《比较图形的面积》,午休时间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在师生互动方面还存在不足……”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是全场含金量最高的环节。偌大的会议室里,讨论声久久回荡,20分钟到了,有的小组意犹未尽,破例又延长了3分钟。

记者观察到,同组教师不仅用语言分享评课意见,还在A3纸上写写画画,将小组共识通过图画或表格的形式予以表达。“课堂不仅要口头生动,板书也要生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陈双菊说,各组还要选出一名代表拿着A3纸上台陈述。

小组汇报环节,观点激烈交锋。“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表达范式,让学生模仿回答,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第二、三小题相对简单,学生已经掌握,为提升效率,可以二选一地讲解。”……一旁的摄像机默默记录下一切。记者了解到,每次教研活动,学校都会安排摄影和摄像,事后教师可以把资料拷贝回去,反复播放学习。

观点报告环节是最后的大餐,这个月轮到学校副校长何陈红。“如果说小组交流、汇报是基础,观点报告就是升华了。”陈双菊介绍,数学教研活动秉承一月磨一课的策略,学期初会确定几节有代表性的课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每个月针对这堂课,第一周备课,第二周议课,第三周磨课,第四周展示。一个月下来肯定有不少心得,月度总结尤为必要。

下午2:00,下课铃声响了,教研活动结束。陈双菊边收拾东西,边对记者说:“今天不少教师提出了建设性想法,我要带回去好好研究,同时还要看看能不能把他们的想法融入学期和学年的教学教研工作中,作为‘生·动’课堂的新抓手。”

“生·动”课堂不仅针对课堂时间,还包含课后作业管理。当下,磐安县正在探索切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作业完成方式和合理的作业量。下午4:00,记者来到磐安县窈川乡中心小学,一场关于学生校外时间管理的研讨会刚刚开场。

窈川小学是山区小规模学校,只有六十几名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双减”落地后,作业总量得到严格控制,学生多了许多自主时间,但由于缺乏引导,有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和手机。这个问题引起了校长陈杰的重视,他特意将该话题列入“头脑风暴”,邀请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共商对策。

“可以发扬跳绳和武术的校园特色,多布置一些体育作业。”“学校地处农村,广袤的田野是天然的劳动教育基地,适合布置劳动作业。”……半小时的研讨会,教师们畅所欲言。“每一秒都要高效利用。”陈杰介绍,学校根据“双减”要求,将研究方向对准作业管理,每次研讨都会提前一周发出邀请,教师们带着调研结果来参加,事半功倍。

“抓住课堂的根,做好‘双减’的本,打造‘生·动’课堂落实提质减负。”磐安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周赛晶表示,目前,该县已评出29名“生·动”课堂种子教师,建立了6所学科基地校,设计了《磐安县中小学“生·动”课堂教学观察评价量表》《义务教育段学生“口头·书写·作业”表达基本规范》,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学科“生·动”课堂教学范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