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社融合”赋能赋情 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2年5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重电”)与重庆市沙坪坝区社区学院在沙坪坝区丰文街道联合成立的“重电—丰文智联老年康养大学”正式开班;9月,重电与重庆市沙坪坝区社区学院、沙坪坝区联芳街道办事处三方共建的重庆邻安老年科技大学也正式开课。对学校和社区而言,这是值得铭记的“校社牵手”,是“职社融合”建设道路上的“双向赋能”。

    在老年大学课堂上,社区老人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周二至周六期间学习。这些课程全部由重电的教师们研发,包含智能手机使用与信息安全、手机摄影、计算机编程、国画、书法、茶艺培训等。课程覆盖面广、参与度高,为社区老人提供了诸多便利,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

    事实上,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年人事业发展,只是重电“职社融合”建设的一个缩影,也真实体现出重电以项目驱动赋能、以优质教育赋情的社会担当。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重电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多措并举,创新教育形式,凸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和功能。

    建设“本地离不开”的高职院校,是重电为社会赋能的重要理念。在服务社区过程中,重电探索形成了“双建设、双服务、双提升”的老年教育模式,首批入选重庆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职社融合”构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新模式应用获得重庆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优秀案例。

    校地协作,创建校地服务平台。学校联合社区学院和街道,整合资源共建社区教育基地,在学校和街道社区分别设立学习场所,将职业教育送到街道社区,将社区活动在学校开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形成双平台的办学保障机制,建成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服务平台。

    多师协作,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学校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政策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先进模范等人员,聘请其为教师,加强交流和培训,结合区域特色和学习人员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精品项目等数字资源供给。

    分类活动,精准赋能授渔。学校聚焦居民需求,分类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面向青少年,注重培养其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其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注重消除“数字鸿沟”,提升其获取、识别和安全使用智能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教师与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是重电以优质教育赋情的重要抓手。“校社共建”是一种实现互惠双赢的全新合作模式。重电深化校地合作,不断拓展校地合作内涵,通过教师、志愿者协作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志愿者活动。学校召集教师、学生和社区其他爱心人士组建志愿服务队,将教学实践设备、教学场所向居民开放,组织开展居民进校游学、研讨和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通过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和教学培训辅助等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拓宽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教学活动。学校从校内遴选专业教师,从校外聘请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优秀基层干部等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从师资库中遴选优秀教师进社区为居民授课。学校参与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工作人员不定期与社区学院教研人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学员代表互动,在课程设计、服务保障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升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同时,学校在社区服务中探索形成了“三联”工作经验:一是组织联建,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提升转型发展计划,建立服务平台和实施路径。二是项目联动,开展需求数据分析,围绕老年人“用餐、购物、出行、就医、社交、娱乐、理财”等生活场景,发挥职业院校和社区学院优势,集中资源开展特色教学活动,打造品牌。三是服务联手,打造数字化人才教育培训和研发队伍,加强涵盖教育、培训、研发、数据、产品、运营在内的全功能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来自面向社会释放的教育能量,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果、一枚枚奖牌,展示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向社会交出的一份份“双高”答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数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张铁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