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4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8%的受访家长重视孩子安全教育,57.9%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够强。83.7%的受访家长对孩子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示满意,但也有68.9%的受访家长指出,学校安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实操。

莫让“安全教育”变“安全管理”

□夏熊飞

一边是95.8%的受访家长重视孩子安全教育,一边却有超过半数家长感到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够强,此外还有近七成家长指出学校安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实操。可见,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安全教育的效果可能的确不尽如人意。

当前,校园安全可谓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一则安全关乎每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二则安全是其他一切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没有哪所学校敢在校园安全工作上打马虎眼。可在安全工作考核的重压之下,不少学校把“安全教育”变成了“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固然重要,但有些学校却把学生校内外的正常活动也都纳入了“管理”范畴。如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禁止学生走出教室自由活动;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干脆连体育课也取消了;还有些担心组织校外活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春秋游、研学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一律停办。在学校处处设防的“管理”下,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无法形成自主的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一旦离开校园这个“大温室”,遭遇安全风险时,他们可能就无法有效应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安全管理是“鱼”,那么,安全教育就是“渔”。安全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校园安全风险,但不能完全取代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意识、技能的培养,而后者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并且在校园安全工作中,安全教育开展得有成效,往往能有效弥补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毕竟突发情况无处不在,管理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学生的避险意识、应对技巧在关键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

注意防范校园隐性安全问题

□李 平

前不久,安徽灵璧县14岁男生在学校宿舍因冲突身亡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又一起极端事故警醒着家庭、学校及社会:校园隐性安全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如果说校园设施、活动、意外事故导致的安全问题比较外显,校园暴力、网络安全威胁、毒品等问题则相对隐性得多。比起肉体受伤等显性伤害,隐性安全问题带给学生的伤害则破坏性、杀伤力更大,甚至是永难愈合的心灵伤疤。

事实上,校园内三令五申要求重视的,大都是一些显性安全问题,对于隐性安全问题,教师常常持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很多校园恶性事件就是因为教师没能及时出手制止慢慢演变而来。面对以自己微薄之力难以应对的威胁,学生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求助于教师及家长,然而教师、家长往往是口头说教或搪塞了事,不做进一步实际调查,让学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只会让问题进一步恶化。

面对校园隐性安全问题,家庭、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理应有更大作为,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建立完整的校园欺凌防范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强化法治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遏止校园隐性安全隐患。也要看到,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几乎都存在家庭教育缺失、教育方式不当等情况。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必要时向家长发出督促监护令,及时解决问题少年背后的家庭问题,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帮助、教育孩子知法悔过。

呵护好每一个“少年的你”,莫要让本该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在彷徨与不安中一步步走向迷失。

构建全方位的预防应急机制

□丁慎毅

中小学安全教育,早已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在“好不好”上却要打个问号。《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停留在意识层面,不知道如何有效教导,甚至是通过不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导。学校没有设立系统性的课程,使安全教育更难落实。

要打通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对安全教育的沉浸感和体验感。该项调查显示,52.9%的受访家长通过自身为孩子做好榜样,49.6%的受访家长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场景里时刻渗透。这就是正确的方式。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和孩子外出时,家长要根据每一个场景,对孩子做现场引导。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安全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各主题教育在学科安排上,要全科覆盖、各有侧重,避免交叉重复;在学段安排上,要有序递进、螺旋上升”。也就是说,安全教育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如此一来,安全教育时时讲、处处讲,结合不同的场景讲,有理论有实践,自然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家长的满意度。

调查中,有家长介绍,会带孩子读相关主题的绘本,也曾带孩子去公共安全体验馆,让孩子身临其境地体验。但公共安全体验馆等设施并没有那么普及。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建设安全教育体验式场馆。

中小学安全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不是等悲剧发生了再去重视的“疾风暴雨式”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二版图片     下一篇:“延期”不是人生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