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桃李 粉笔无言写春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九月,菊花飘香;九月,果香弥漫。

    九月,祝福在秋叶间飞扬;九月,用感动铭记那份敬仰。

    黑发积霜织日月,挥笔无言写春秋。“楷模”二字,皆以“木”为偏旁,以一木成一林,以一林造一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他们以身为木,以心为火,燃烧自己,散发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潜心耕耘之光、“不计得失、甘于付出”的无私奉献之光、“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守正创新之光,点燃了每一位学生,将不灭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信仰之光传承延续。

    今年有64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今天,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

    化作春泥更护花

    无论深山还是边疆,无论库区还是小岛,只要有三尺讲台,他们便为之坚守;只要有一双求知的眼睛,他们倾心付出。

    无论平坦还是泥泞,无论跋山还是涉水,只要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在等待,他们便不辞劳苦奔赴而来。

    总有人愿做大山深处的“磐石”,只为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天。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吉林省最偏远的县之一。虎洞沟村则是长白县最偏远的村庄,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地域偏僻、地广人稀、信息闭塞,周边山峰林立、山势陡峭、山路崎岖,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蹚水过桥。

    30多年前,长白县新房子镇虎洞沟村小学教师金永七初到这里。一进校门,老旧的校舍、破损的课桌、凹凸不平的操场,没有水电,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可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金永七没有一丝犹豫退缩,一句“放心,我不走”,支撑了他35年。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自己拼读了,会自己读课文了,会计算加减了,字也写得工整了……”“二年级的小明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就是数学的综合算式还得加强;小红唱歌真好听……”“从来不说话的小麟开始说爸爸、姐姐、哥哥了……”只为此情此景,金永七夫妻二人每天穿梭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无怨亦无悔。

    总有人愿做库区孩子的摆渡人,只为给孩子们美好未来。

    小小的库区与繁华的都市相隔千里,如何让这里的孩子也能感受到教育的现代化气息?

    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校长兼教师彭玉生就地取材开展“自制玩具研究”:捡起碎瓦片做陀螺、摘下扁豆夹做口哨、捡起废纸折飞车……他说:“咱们玩,也要玩出名堂,玩出科技感。”

    彭玉生想方设法,募集了10套萝卜头机器人,开起了创客课程,孩子们在操场上搭积木、玩编程。如今,学校还开设了平板编程、智能汽车、航空航模等特色课程,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助推器”。

    总有人愿做边疆的守护者,只为托起每个孩子的希望。

    哪怕要开着摩托车艰难地向崎岖的山路出发,哪怕那紧握车把的双手早已冻僵,哪怕从头到脚已经被黄土覆盖,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深圳盐田镇洪小学校长任彩祝依然坚守。不畏几个小时的山路,不畏夜黑风高,日起日落,初心不改,只为留住每一个不想失学的少年。

    有人在最高点绽放美丽,有人在最远处焕发光彩,他们把最美丽的时刻给了学生。在每一个微光出现的拂晓,每一个红烛点燃的深夜,那一个个伫立的背影,早已定格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老照片。

    没有家人陪伴的童年将会怎样?对待学生她从不放弃,对待教学工作她一丝不苟,哪怕再累再苦,也要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哪怕再难再险,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洗衣做饭、看病吃药、辅导作业……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中心小学教师何容妹活成了学生心中的“多面手”。

    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怎样?新疆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许智宏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教师,一对双胞胎聋童的父亲。他用27年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让无言的“花儿”会发声,让寂静的童年充满声响。

    缺少呵护的“花儿”将会怎样?走近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闫蕊,我们看到一个燃微光成炬火、温暖前行的特教筑梦人。22年间,她把奋斗的青春绽放在挚爱的特教土地,化作一束微光,照耀残障儿童成长道路,也为自己的人生刻下奋斗的鲜活注脚。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她最好的写照。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阳路小学有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面的27个男孩全都剃了光头,这背后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把我的身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我觉得也是教师生涯的一种延续。这场灾难对我来说,真的就是一次重生。”2018年暑假,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教师邰慧被诊断为脑膜瘤,她给高二的女儿写了长长的遗嘱,告诉她一定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同时,她还准备捐献遗体,希望把眼角膜捐献给期盼重见光明的孩子们。

    奇迹发生了,当她再一次回到班级之后发现班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光头男孩。“老师,您再也不用戴着假发上课了,我们陪着您一起长头发吧!”那一刻,她激动得搂住他们,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用生命活成一道光,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照耀着学生的前程。

    今日之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的身影,教育的光芒才愈发光亮。

    感动,不止一瞬。一个人,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们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兴路,谓任艰道远,奋勇当先!

    在迈向教育强国的伟大征途中,他们是改革者,敢于打破陈规,突破惯性,勇立教育改革潮头,掀起朵朵改革浪花,卷起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改革生动图景。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2011年6月,当于会祥出任北京育英学校校长时,这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学校在名校、大校林立的北京海淀,急需一场教育变革。

    静挂在枝头的桃子何以飘香?

    从德育入手,修建校史馆,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全校师生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以“校园寻宝”形式办全校运动会,改革体育教学,形成“无体育不教育”的整体氛围;拆掉把校园分割成“豆腐块”的冬青树挡,把校园变成支持不同年龄层学生开放融合的育人场,在美丽校园中以美育美;设置校园职业岗位劳动课,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社会第一课……十年磨一剑,于会祥带领一所普通校华丽转身。

    在上海,也有一位校长,用他的改革实践把一所薄弱校变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创最近发展区施教”的理念,实施后“茶馆式”教学。慢慢地,变化发生了:学生睡眠时间变多、体艺科活动变多、课外作业变少、近视率变低、学业成绩变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愿景成为现实。

    把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改革的故事同样在发生。

    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三河小学,每个学生都会用“毛毛狗”制作活泼有趣、创意十足的拼贴画。“毛毛狗”是早春柳树上刚发出来的嫩芽,因为很像是卧在柳枝上的小狗而得名。

    在弭光艳来之前,学生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喜欢画画的孩子只能在包装纸背面涂涂画画,水彩笔更是“奢侈品”。没有文具,她就用第一个月的微薄工资为每位学生买了图画本和水彩笔;没有橡皮泥,她就在山脚下,挖半袋黄土,加入水和棉絮自己徒手和好。每年儿童节,弭光艳还为孩子们认真举办一场大型画展。

    那一秒,孩子们的明眸被爱点燃。

    那一刻,孩子们的心底发出五彩斑斓的光。

    与城市相比,大自然为乡村孩子提供了天然的美育资源。经过不断寻找试验,弭光艳最终找到了“毛毛狗”这种当地常见的材料,研究开发了“‘毛毛狗’拼贴画”校本课程,成立“毛毛狗”工作坊,立足乡土美育资源,带领乡村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做学生成长引路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今年已经68岁了,每年仍然承担两门以上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工作。上她的“开学第一课”,来晚了就要自带小凳子。

    40多年来,听过丁俊萍思政课的学生有数万人。

    “我们讲思政课的老师,首先自己要有信仰,如果不是从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是讲不好马克思主义的。还要有情怀,当你全身心地、富有激情地、满怀真情地讲述时,理论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被赋予了可亲可爱的力量。”丁俊萍说。

    2016年,她牵头开展概论课的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整体设计、具体实施、脚本撰写、后期维护等,她都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录制课程第一章时,由于高度近视,看不清提词器上的内容,她靠着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背下了自己写的两万多字的文本。

    在三江源,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卢艳香扎根高原十六载,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她热爱的思政课上。在学校思政课教师紧缺时,她的年均课时量高达800学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