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而不袭 大胆去“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心小学白洋校区

陈升阳

我天生对孩子有一种宽容,但这不是放纵。

一个朋友跟我聊起一篇初一学生的考场作文,和我主编的《立地小书橱》一书中的一篇文章有些雷同。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抄袭”,但我的心突然就软了下来,觉得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学生。

和我保持同样观点的是《绍兴日报》的一位记者。他认为,初学写作,能模仿就不错了;接着,能融入自己的想法;然后,能形成有效的逻辑;再往后,有独到的观点;最后,就能产生辩证和批判。是否“抄袭”,要看如何界定,教师怎样引导。

即便是原封不动的“抄袭”,如果犯错的是未成年人,是学生,我们也应该少一些刚性的批判,多一些柔性的唤醒。虽然“抄袭”很不好,甚至很可恶,但作为教师,我还是鼓励学生去“抄”,大胆地“抄”。

一、摘抄

阅读报刊书籍的时候,把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摘抄可以巩固知识,积累词汇,增加阅读量。

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语文课本,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就可以摘抄;除了语文课文,其他学科的课本中,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摘抄;平时看课外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阅读,一边摘抄。

摘抄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内容好不好,自己最清楚;摘抄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 “采得百花成蜜后”,看似辛苦终是甜。

二、杂抄

相对于“摘抄”,“杂抄”更有主动性。

“摘抄”是先阅读后发现,再“抄”;而“杂抄”则是有目的地阅读,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有选择地抄录。

写作往往是有主题的,根据主题去搜集和整理一些资料,就是“杂抄”;写作也是思维的外显,一个观点是否能成立,也需要充分的材料来证明。

杂抄是搜集的过程,是有意阅读、有意记录的过程;也是判断的过程,判断所抄的内容是否符合我的需要,这是思辨能力的自我修炼,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誊抄

随着电子媒体的推进和普及,很多学生对誊抄越来越不重视。誊抄其实很简单,就是照原稿抄写清楚。

记得我初为人师的时候,一位特级教师叮嘱我:凡是自己写的文章,写完后一定要反复读几遍,搁置一段时间,再回过头看看是否需要完善。直到满意后再投稿。凡是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甚至逐个标点和原文进行对比,发现编辑们修改的地方,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才能进一步。这就是责任意识、作品意识,不仅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学生修改作文后誊抄的过程,就是一个完善作品的过程。在誊抄中练习美观的书写,提升写作的自信,同时换位变成读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斟酌、检验、碰撞和欣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师话坊     下一篇:留一半黑板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