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回归教学本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晓鹏

最近,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条意见,直指当下高校教师制度最为人诟病之处,可谓切中时弊。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基本完全由“学历门槛”和“科研指标”决定,由此带来高校教师学历水平大幅度提升,以及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中国在短期内成为“论文大国”。

然而,过度追求教师学历和科研指标,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一是科研论文滥竽充数,科研成果假冒伪劣。论文抄袭,科研成果造假不时见诸报端,以至于论文数量上去了,质量并没有水涨船高,真正有创新性的科研论文依然不足,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影响力依然不够。二是影响了那些认真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积极性。一名高校教师,有博士学位或者能写论文,在职称评定的道路上往往可以一路绿灯。而一名专注于教学工作,深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却可能因为学历和论文问题,缺乏上升空间和通道。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高等学校首先是学校,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教学与科研,应当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不能顾此失彼。培养人才靠教学,教学靠的是优秀的教师。一名会讲课的教师,在高校学生培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常常要比那些只会写论文的教师要来得广泛和深远。然而,在过去单一的考核指标下,各高校更多把资源倾向于科研而不是教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末倒置。

此次三部委《意见》,开宗明义强调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国家“双一流”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本目的”。要达到这个根本标准,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就必须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职称和上升通道必须向具有一流教学水平的教师倾斜。

正如教育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的那样,“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学校不论整体建设还是个别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升育人水平来开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回到人才培养的初衷,彻底扭转“教得好不如学历高”“教得好不如论文多”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