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6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概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远程协同 “双师”育人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所在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四川省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提升的基础性工程,成果历经22年实践,探索出中心城市优质高中与15个省(区、市)的465所普通高中尤其是薄弱高中“资源共享、课堂共生、学校共优”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具有开创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成果以“远程协同、‘双师’育人”为核心,创建“四个同时、四位一体、四种交互、四维协同”的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新形态;构建“全日制协同教学、浸泡式同堂跟岗”的教师成长新方法;建立“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体、企业服务、公益推广”的大规模、低成本、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建设育人共同体,带领薄弱高中从“育分”向“育人”转变,探索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资源共享、课堂共生、学校共优”的均衡发展新路径。83.53万名学生直接受益,8.76万名教师受训并提升,帮助一大批偏远、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薄弱高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提升了立德树人实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

成果所在单位:成都市成华小学校

    该成果针对美术教育功利化、技术化现象,30年来坚持探索“以美育人”路径,经历了“明方向 树立美术育人理念”—“掘资源 建构‘四域’美术课程”—“重实施 凸显美术育人特色”—“深总结 注重课程成果推广”几个研究阶段,开展系统的美术育人实践,创新美术校本课程:课程建构“以美润心”——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传承中华美育精神,以“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及审美素养的爱美术、爱创新、爱实践的学子”为目标开发校园文化、蓉城文化、川地文化、家国文化“四域文化”美术课程,厚植师生家国情怀;课程实施“以美培元”——在建设美术馆式校园、打造校园美育文化的同时,开展整合式、项目式、沉浸式教学,培养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课程评价“以美化人”——研发“评价标准—课程评价—课堂评价—评价应用”的全过程评价系统,教学评结合,体现美术立德树人。

    该成果的7个课例25幅作品入选国家标准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京津沪深30余所小学的万名学生受到课程熏陶;京津沪渝等70余个考察团来校交流,多个国内外政府部门考察团来校考察,学生受邀参加国内外美术大赛获奖1920人次,2幅学生作品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与儿童共生:农村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成果所在单位:蒲江县南街幼儿园

    2000年始,依托西部农村幼儿园资源,历经“因环境 而教育”—“因环境 为儿童 而教育”—“因环境 为儿童 促发展 而教育”三个阶段,探索并形成了环境、课程与儿童的共生模式,构建了课程目标全面化、资源本土化、内容系统化、实施生活化、评价增值化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从自然中探寻教育本质,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目标,形成“顺应自然因性而为”的课程观;立足资源、回归生活开发了自然教育五大板块课程内容,提炼了基于本土、关注经验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路径;建构了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研制了自然教育课程实施指南;形成全方位融合的协作共育机制,建立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支持评价体系。

    自然教育是完整的生态教育,随着课程深入开展,实施人员从行政、教师发展到保健医生、花工厨师等,家园社基于日常活动构建内容、资源、途径整合的协作共育机制。关注过程质量,建立聚焦儿童发展的评价,形成幼儿行为观察指标及线上线下结合的系统评价体系,让“观察—分析—反思—改进”自然伴随教育过程,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体系

    成果所在单位: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

    该成果历时12年,对四川地方音乐资源进行了系统开发和深度应用。历经资源采集与筛选、资源加工与课程化创生、资源应用与成果推广三个阶段,构建起集“专业开发—学校实践—项目连线—典型培育—示范推广—深度应用”于一体的建用联动机制,形成了价值性引领、专业性开发、课程化创生、体验式育人四大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体系,突破了学校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视野狭窄、学校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应用路径单一、学校地方音乐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不足三大瓶颈问题,实现了四川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整体优化。

    该成果已在成都市、四川省多个市州以及重庆、贵阳、广州多地应用。2部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理论专著、8套四川地方音乐课程资源读本、880节优质课例、1230篇教学设计、1563部表演类作品、2680部音/视频素材充实资源库建设。数十万名学生参与学习,千余名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百余所学校地方音乐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彰显。受邀到联合国总部、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级别、国家级别平台展示100余次,媒体报道400余次。

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区域实践

成果所在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该成果针对中学生思辨读写能力培养的偏狭、琐碎、薄弱问题,探索并建构具有价值性、范式性和普适性的思辨读写课程。研究历时6年,历经“价值导向、局部尝试;系统设计,整体建构;分类探讨,难点突破;协同引领,均衡发展”四个阶段。主要依托成都市易晓名师工作室,融合四川省教科院、成都市教科院、锦江区教科院及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力量突破难点,并通过整体设计与推进、省市区教研平台及学术推广活动等途径,形成“学校先行、区域探索、省域及中西部大面积推广”的格局。

    成果理论上明确了思辨读写课程的价值理念、建设核心,强调聚焦批判性思维发展思辨读写能力,培育完整理性的现代青年;创立了以质疑意识为基础,“一个意识、四种能力、四大特质”的批判性思维结构模型;建立了“结论—质疑、理据—明辨、意义—创生”的思辨读写能力生长机制;架构了选必融合、显隐融贯、读写融通的“思辨融通一体化”课程体系。6年间,公开发表文章63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3篇,出版专著8本,编写教材入选人教社新课标用书。该成果被推广到四川省21个市(州)及贵州、甘肃等中西部六省份,辐射师生超过70万人次。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外语教育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三教一体”教学体系

    成果所在单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

    2013年起,针对民族地区缺乏外语教师队伍、无适合教学资源、无适宜教学方法的现状,项目组依托4项省级重大教改项目,实现省域民族地区小学全面开设英语课。该成果在四川省内48个县1382所小学应用,惠及39.73万名学生。四川省教育部门将其列为脱贫攻坚项目,通过省资源平台,推广至全省薄弱地区。

    在推进过程中,省教研部门主导,省教科院附小实施需求分析、顶层设计,启动该项目改革,确定改革方向为“怎么开课”“谁来教”“用什么教”“如何教”;从学生、教师、教法、教学资源等要素的互动关系出发,确立民族地区小学外语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集省行政、教研、电教、名师合力,完成顶层设计、方案论证,提出“高兴趣、低难度、活动化”核心理念;组织含10名云端名师、2856名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当地其他学科教师组织教学的“双互双导”“双师”教学形态,量身定制300课时“动态立体”教学资源;采用“一唱二看三运动四手工五游戏”的“活动化”教学方法,构建起民族地区小学英语“三教一体”教学体系。

    (谭文丽 陈宇燕 李沿知 杨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