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教育改革 创新回应时代需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3年7月,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成都市教育系统有36项成果获奖,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市成华小学校、蒲江县南街幼儿园、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分别荣获一等奖;36项获奖成果分布在全市12个区(市)县的各类学校,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等教育均有获奖,呈现出全域共进、多点并发的良好态势。相较该市2014年和2018年各15项获奖成果,成都市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中实现了一等奖“零的突破”、总数量“成倍增”的自身超越。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有印记。”2023年成都市庆祝第39个教师节主题活动,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奖项——教育“时光奖”,颁发给6个获得一等奖的单位,致敬成都教育人的传承与接力。6个一等奖项目的实践持续时间最长的达到了30年,但仅仅只有时间上的传承和坚守也是不够的。实现重要突破的背后,支撑传承与接力的力量是什么?那是成都教育一直秉持的创新基因、坚守的育人方向、卓越的教育追求和锐意的改革行动。

    近年来,成都市获批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一手抓兄弟城市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和借鉴转化,一手抓成都市教育系统教学成果的深耕实践和培育孵化,始终坚持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服务区域改革创新、服务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教育科研锻造成服务教育强市建设的“内生动力”、驱动教育改革创新的“第一生产力”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引擎”,强力转变育人方式,引领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足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双流艺体中学12年如一日持续推进文化传承,让“巴蜀文化”“川腔蜀韵”飞扬世界舞台;成华小学30年探索“以美育人”,从美术教学改革走向学科育人,走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翻开优秀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内容,不难发现成都的教育科研正引领着教育改革方向,这是成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例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成都教育一直坚守的初心使命。一方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科研始终围绕新思想铸魂育人、“五育”并举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回应时代需求。落实国家战略,勇担四川教育主干责任,充分发挥教育优质辐射功能。成都七中22年来积极致力于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资源共享、课堂共生、学校共优”的均衡发展新路径,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让偏远地区的学生得以和成都的学生同坐一间课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构建了符合民族地区需求和学前教育特性的“观磨式”远程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教育”开创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立足民族地区本土化需求,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9+3”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成都教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成都教育一直立足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实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优秀人才。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13年一以贯之地落实“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国家政策要求,探索基于学生关键学习能力的自我生长模式;成都大学10年来以“校城融合、中外融汇、多维融通”为理念,探索地方高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强化科研先导,深度赋能教育改革创新

    成都市36项获奖成果中,实践发展10年以上的有29项,其中10项达到20年以上。时间的跨度,让我们看到成都教育改革实践的持续性和深厚的底蕴,更看到成都教育与时俱进,始终跟随着教育改革的脉搏。

    成都市实验小学通过近40年探索,以“五育”共生理念为指引,形成了学校“大课程”体系;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历经20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聚焦“儿童的哲学”的幼儿园活动模式;蒲江县南街幼儿园以4个省、市级科研课题为载体,进行了长达22年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成都市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持续赋能教育改革创新。坚持市域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先后获批国家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18个国家级别教育改革试点(示范),围绕新思想铸魂育人、“五育”并举、核心素养培育、育人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产教融合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领域,撬动区(市)县和学校广泛实施小切口、大纵深的“微创新”。从此次获奖成果区域来看,成都市共有12个区(市)县获奖,占区(市)县总数的52%,体现出广大区县和学校满覆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持续动能。

    成都教育是优质的、创新的,更是开放的。在教育科研方面,成都市坚持协同攻关,多方联动凝聚创新合力。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引进高层次、多类别、宽领域专家,为成都教育科研提供智慧引领与深耕指导。成都高新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锦江区与教育部门课程教材研究所合作开展区域深度教学改进项目;青羊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温江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以学历案为载体的区域课堂变革;蒲江县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健全制度机制,构建优秀教学成果孕育生态

    优秀教学成果的诞生,离不开生长的土壤和环境。2021年,成都市首次设立“成都市教学成果奖”,充分激发全市教育工作者抓教育创新、教学变革和成果培育的积极性。同时,构建教育科研常态化视导机制,对区(市)县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成果培育和推广等情况进行专项视导。“刚性”与“柔性”政策的支撑保障,提升了教育科研的“引力”。

    政策保障的同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供。成都市还建立起市域优秀成果培育长效机制,设置精品课题,遴选出选题价值高、研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预期成果丰富的课题进行持续培育,促进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对标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部署,多次邀请一流教育专家对重大课题“一对一”把脉问诊、提升质量。“请进来”的同时,坚持“走出去”。近年来,成都先后组织218名教育科研骨干赴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学习教学成果培育经验。目前,成都市在研的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1320项,形成了广覆盖、可持续的教学成果“孵化园”。

    成都市狠抓过程管理,提升课题研究“实力”。优化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流程,做实“四抓”,提升管理效能:抓选题谋定顶层规划,突出方向感;抓开题具化研究论证,绘就施工图;抓中评做细阶段评审,严把过程关;抓结题提炼改革成效,强化表达力。

    为凸显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导向,提升优秀成果“效力”,成都市依托“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采用成果报告会、专题培训、跟岗研修、点对点推广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转化价值和辐射效应。2021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召开的“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会”上,成都作为两个示范区代表之一交流经验。

    常抓队伍建设,提升科研素养,激发创新活力

    在成都市36项获奖成果背后,是成都教育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创新,而践行坚守和创新的则是一个个成都教育人:成华小学校美术教师胡琳,27年来探索多民族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引领团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远程教育等方面实践探索;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副校长陈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李萍历时12年,对四川地方音乐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深度应用……普通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在一线教育教学中自觉发现并研究问题;校长以身示范带头开展科研活动,积极提升专业领导力;教研员在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之间架起理论与实践转化的桥梁。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是教育科研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成都市通过科研普惠、平台搭建、夯实内功等举措有效提升科研队伍专业素养。在成都市,“以研究的视野教学”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的基本要求,“校校有课题、人人乐参与”更成为一种工作理念。为构建纵向贯通的教育科研体系,成都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在市域层面每年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评选。目前,成都市16个区(市)县设置了教师小课题研究,2022年全市立项教师小课题6428项,辐射教师近3万名。市级层面每两年组织评选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激励基层学校和教师深度参与。

    与理念和制度并行的是平台的搭建,成都市重视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训练,通过专题培训、中心组建设、成果分享等路径,培养教育科研骨干人才和创新人才。市域层面每年开展立项课题主研人员培训会,加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培训与普及。

    成都市青羊区建立了教育科研队伍梯度培养机制,以中心组建设为载体培养科研骨干;成都高新区常态化开展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研修活动,构建了体系化、专业化的教育科研专项研修课程;成华区、彭州市开展中小学校教科室主任及教师胜任力培训,构建起涵盖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引领能力和个人魅力的“胜任力”模型;龙泉驿区依托“科研树人”名师工作室,聚焦教育科研认知、分类、方法等33个小专题培养科研骨干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