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西部政法院校思政教育新高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甘肃政法大学是全国较早建立的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致力于建设立足甘肃、面向全国、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水平政法大学。近年来,学校新一届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旗帜引方向

    2023年6月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甘肃省“三抓三促”行动具体要求,严格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推进年综合部署和12项改革实施意见,在党建思政、教学科研、理论阐释、社会服务、红色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学院有序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斗堡垒和理论高地。

    1.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和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会每学期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校领导多次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师生共同研究推进学院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重点学科建设整体规划,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对思政课专任教师选留、人才引进、教学实践等工作给予重点支持。按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求,及时下拨配套建设经费,严格落实生均40元的思政课专项建设经费。

    2.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开放办学。校党委全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开放办学迈出新步伐,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甘肃省内外校际校地交流合作,同全国“立格联盟”政法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选派教师赴国外“走出去”研修访学,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到校指导工作和讲学授课,强化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定期选派师生到红色基地实习实践。

    3.统一思想行动,增强政治自觉。校党委按照“四有”“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引导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坚强阵地。学院2023年获批为甘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党委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重构建“大思政”体系,以党建引领思政课教学,通过甘肃党建APP、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工作平台,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政法特色促发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

    1.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学院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思政课教学,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和“四史”通识选修课。以甘肃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建立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教学优秀奖评选、科研论文征集活动,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在形式上着力创新手段与载体,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在内容上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着力使思政课成为“知、信、行”合一的优质高效课堂。

    2.全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校党委创新实施“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和思政课程质量。通过“手拉手”上课、“肩并肩”备课、“面对面”听课、“心连心”研课,充分发挥校领导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专题式教学”,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题讲授相结合,着力提升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和回头率,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真正将思政课打造为名副其实的“金牌课程”;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道德楷模”同上一堂思政课模式,将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引领与道德楷模的实践指引相结合。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实验,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经典研学“诵读新思想”、缅怀先烈“讲好红色故事”等思政公开课,努力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3.推进有组织科研育新人。一是着力提升科学创新实力。依托省级教研平台、校级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团队整合教师科研方向,已举办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来自省内外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建设经验与成功做法,形成了较强的团队科研合力和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二是构建有效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对高质量科研成果进行分级奖励,在校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中单设“思政专项”类别。鼓励教师在“四报一刊”和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表文章,发表数量名列甘肃省高校前茅。三是鼓励教师参与访谈宣传。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媒体访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赵军魁教授、王瑞萍教授受邀到甘肃电视台、每日甘肃网、甘肃新媒体集团参加访谈活动。四是切实提升智库研究质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和思政课教师积极作用,支持教师围绕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开展调研、及时发声,参与政府部门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工作。五是社会服务扎实推进。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专业特长为乡村两级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作理论宣讲,用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对甘南州农牧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社区党员进行理论学习辅导,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凝聚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感恩共识和情感共鸣。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引聘转留优化队伍建设。近年来,校党委坚持引进与培养、数量与质量并重,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任用、校内转岗调配等方式,不断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配备学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梯队,取得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博士学位专职教师比例均取得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研究生学历为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教学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综合素质好的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红色文化添底蕴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文化润泽心灵。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利用甘肃省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红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坚持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在研学思行的有机贯通中讲深讲透讲活陇原红色文化,深挖陇原红色教育元素,创新红色德育模式,赋能“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1.坚持“研”为基础,解决传承红色文化的资源供给问题。学院制定《甘肃政法大学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系统梳理物质、精神、制度各层面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凝练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红色文化传承路径。近几年,主持厅级以上红色文化研究课题多项,形成了一系列得到同行专家充分认可的研究成果。其中,《甘肃红色资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厅级以上表彰奖励;《甘肃特支播火陇原》《学习弘扬路易·艾黎精神》等多项研究成果作为教学素材在甘肃省思政微课大赛、甘肃省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奖;正在编写中的《甘肃红色法治故事》普及性读物旨在为甘肃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支撑。

    2.坚持“学”为关键,夯筑全体师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基础。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参加红色实践研学活动,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为师生创造实践研学的平台和机会。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聘请红色基地主要负责人为学院客座教授,通过专题报告会等形式不定期为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师生到红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使师生在直观真切的感触交流中体悟红色文化的价值魅力、红色基因的内涵真谛,教育引导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丰富了师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基础。

    3.坚持学而能“思”,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入脑入心。学院把红色文化传承同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讨和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等,促使师生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中增进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和宣传活动,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等陕甘宁边区法治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学术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红色法治校园文化品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