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设计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但现实中,有的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把劳动教育理解为一般性的传统生产劳动,零散的课程内容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应按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及资源进行重组与融合。通过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影响脑部发育,所习得的劳动技能复杂程度与智力发育程度高度相关。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存在劳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对他人劳动成果不够尊重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锻炼意志、促进智力发展。

    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侧重整合相对独立的各门课程,实现层级化、贯穿化的课程设计。在理念层面,应坚持兴趣导向的思路,以耐心和包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提升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责任心,理解劳动的使命感和幸福感。一体化课程建设强调学校课程的连续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主要难点为学段内的层级化设计和跨学段的贯穿式设计,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师资队伍提出较高的要求。学校具体可从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资源建设、渠道拓展上进行探索。

    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来看,校方可着手开发进阶课程,实现各学段、各年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间的合作,从多角度入手,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设计课堂活动和课后实践活动,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劳动教育真正“活”起来。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多年来以“大劳动教育观”为引领,分年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活动平台,开发综合化、项目式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在设计四年级以“中华美食汇”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时,学校根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分别设置“中华小厨神”“布艺编制我能行”“美丽社区我维护”学习内容,在综合实践学科、跨学科学习中设计“家乡美食探秘”“东北民俗情”等。这一系列活动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不仅保留了原有学科的课程特性,还实现了跨学科融合下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

    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体化设计来看,可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因地制宜挖掘本地资源。在师资的配备上,可用“1+N”的形式组建劳动教师队伍,采用校内专职与校外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寻找各个行业中的代表人物,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社会师资为辅,汇集各行各业精英的教师队伍。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要挖掘本地产业优势开展活动。例如,长春市某小学设计了“走进长春一汽大众汽车厂”活动。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劳动场景,开展剪纸、篆刻、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活动。在手工制作课程中,学生以“我为家乡造汽车”为主题,通过对汽车各部件结构进行分析与拆解,组建方向盘组、内饰组、轮毂组等团队,最后组装设计出新型概念汽车。

    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渠道的一体化设计来看,可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可弥补师资、场地等客观条件的不足,拓展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开发学习资源。例如,邀请毕业生代表、各领域的家长代表等展示其工作内容,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共赢。

    期待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并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只有让劳动教育真正“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未来劳动者。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