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就名校之“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2016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将重点打造“三名”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中职名校,培育一批中职名师,建设一批中职名专业。今日起,本报特推出“‘三名’工程进行时”专栏,解读“三名”政策、对话“三名”人物、探讨“三名”经验。

□ 胡梦甜

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将在“十三五”期间以“名校”建设为抓手,推进等级学校建设,重点扶持建设50所办学条件优良、办学水平优越、改革示范作用明显的中职学校,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的中职名校。

那么,中职名校的“名”究竟该落在何处?中职学校又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开展名校建设?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校长要苦练“内功”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打造名校、培育名师、建设名专业,和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理论高度密不可分。在不久前召开的浙江省重点职校创新联盟第十九次会议上,全省20多名重点中职学校的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名校建设,探讨校长的管理之道。

三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谢卫民认为,要想打造一所中职名校,校长要有气概、有气魄、有气度。“有气概是指中职名校的校长要有斗志昂扬的激情、开拓进取的勇气、放眼世界的胆识;有气魄是指校长有想法、能坚守、敢担当,能坚持职业教育的理想,不忘初心;有气度是指会包容,能给予师生最大化的尊重和最小化的干预,让他们的生命获得自由、综合的发展。”谢卫民解释道。

宁波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国方在办学中悟出了这样的真谛:朴素原来最有力量。“校长在管理上应追求简单,严格的制度会限制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张国方看来,最有价值的人生是时时保有创意的人生,而不是随波逐流的人生,校长要尽力为师生创造这样的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可能造就一所名校。

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对学校管理产生了新的思考:“办学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学校从‘宗族式企业’变为‘股份制企业’,校长从‘镇长’变为‘市长’,这无疑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学校的整体高位发展,是校长面临的一大挑战。”

发挥名师的“鲶鱼效应”

如果说名校是一个大品牌,那么名师就是这个大品牌之下各个分众领域内独领风骚的小品牌。一位名师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让学校在这个专业领域内率先突出重围,在小范围内获得影响力,赢得话语权。采访中,校长们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名师既是名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校影响力的缩影。诚如高志刚所言:“名校之名,名在理念、名在文化、名在专业、名在课程,但归根结底,还是名在教师。”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江平对此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和着力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质教师团队,是摆在名校建设面前的‘老大难’。”

近年来,浙江省在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试点网络工作室,即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团队成员,以师带徒为主要培养形式,通过网络辅导、在线答疑等网络研修活动培养学科名师,辐射、引领全省教师的专业成长。据悉,“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将达到500个。程江平建议,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鲶鱼效应”,打通各个中职学校尤其是行业性很强的中职学校间的“隔离带”,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

在“三名”工程优势特色专业项目组专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忠林看来,师资就是名校建设的“源头活水”。他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对教师进行层级化管理,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兼职教师比例,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

走向“互联网+教育”时代

在信息化浪潮中,中职教育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手机、电脑成为教育“新宠”;教学手段从PPT变为电子白板;借助大数据能全面聚焦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管理……

可以说,未来教育必将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程江平认为,中职学校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不能把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仅仅用于教学信息的呈现与传递,而是要树立“互联网+”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引领,还是学校内涵建设促动,“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名校品牌的创建必须把核心视角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这也是“三名”工程专家组成员们的共识。

王忠林坦言,目前不少学校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学校管理时,仍然存在归口管理的“孤岛现象”,教学、后勤等各自为政,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失序。“名校建设时期,中职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对学校信息化平台进行整合重构,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王忠林如是说。

对于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程江平也有自己的思考,“名校要改变传统的物理空间,借助互联网搭建更多的资源空间,支撑个性化学习。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交空间,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建设。”

事实上,当下已有不少中职学校在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宁波市职教中心,学生充分享有各种网络资源,能和企业工程师实时对话;家长可以通过综合管理平台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同时还能与教师在线沟通;移动OA、移动图书馆、桌面云系统使得教师的工作空间无限延展……

张国方介绍,学校的智慧校园体现了四方面特征,一是“物”的智慧,从低碳、高速、便捷等方面进行建设,实现智慧化服务;二是“管理”的智慧,将学校的德育、招生就业、科研等进行整合,开发各种应用服务系统,进行智慧管理;三是“教学”的智慧,为师生提供智能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学习过程、评测学习成果;四是“学习活动”的智慧,通过微电影、微课、微动画等“微”元素,实现智慧德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