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实现学校教育“熵减”的一剂良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融合:实现学校教育“熵减”的一剂良方

□贺陆军

“熵”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熵的大小表达了系统的有序程度和品质优劣,其数值越小,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品质越好。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没有与外界进行任何交换的“孤立系统”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变化。生命有机体正是通过摄入“低熵”物质,排泄“高熵”物质,实现新陈代谢。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结构化的组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学校的内部组织之间,通过融合,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物质交换、力量交合,以此推动学校组织的有序发展,朝着“熵减”的方向变化。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以融合为导向,以建立多元的融合机制为抓手,积极打造“省中职名校”。

优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校企融合机制。学校服装设计和工艺专业以CDIO课程为载体,开展融服装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化工专业为了突破生产现场安全性的约束,校内建立了仿真工厂,并与生产工厂合作建立“双厂融合、虚实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在仿真工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排除“人为故障”;在生产工厂,学生在师傅指导下排除“真实故障”。

探索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精湛技能、创新思维的“小精灵”是平湖职中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将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和研制“无人飞行器”“微型铣床”“微型3D打印机”……学生在检索资料、技术构思、产品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调试中,既提升了技能水平,也提高了设计能力。同时,实现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术发明专利证书的“双证融通”,也是职业教育升级转型的新视角。

建立课堂与校园融合的“周节”活动机制。中小学一般都会设置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等职务。教学副校长领导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线工作,德育副校长领导班主任开展德育线工作。为了推动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的融合,实现学科知识向应用能力迁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校将教学线和德育线相融合,组织开展了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主动发展为目标,以校园活动为平台,以学科课程“延伸性”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科教育周”活动。

建立“周节”活动方案设计与课程开发融合机制。“学科教育周”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周节”活动中,更体现在“周节”活动方案的设计中。一个“周节”活动的设计就是一个项目,需要跨学科协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化课程。

建立基于“发展型”团队建设的教师融合机制。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智慧教育、创新教育……倒逼着教师发展,推动着教师合作,促进了教师间的融合,实现了教师间的异步发展、差异发展、同质发展、异质发展、跨界发展、跨域发展。

建立专业间“优势互补、合作联手”融合机制。产品生产工具的改进、材料的检测、营销模式的优化,都需要技术的支撑。学校将产品制造类与技术应用类专业融合,不仅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可以通过专业联手,推动技术创新。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融合,则极大推动了服装生产工具的智能化改造、服装面料的检测、服装产品的网络营销。

建立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改革互动融合机制。没有教育科研支撑的教育改革是盲目的,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学校在申报“省中职名校”建设项目的同时,申报并立项了2016年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产出导向”的省中职名校项目建设校本管理策略研究》,并围绕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建立省、地市、县市和学校四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群,以促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有机融合,并期望在科研的引领下,实现学校“省中职名校”项目建设的科学推进和有效“产出”。

如今,“你融合了吗?”渐渐成了平湖职中师生的“口头禅”,更逐渐成了平湖职中师生的“行动链”。打破师生间、教师间、学科间的壁垒,拆除专业间、区域间、校企间的藩篱,职业教育会更有品质,职业学校会更有序。

(作者系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