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创新实验室带来蝶变效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期待创新实验室带来蝶变效应

□王学进

近来,创新实验室开始风靡宁波市的一些中小学。继去年宁波确定慈湖中学等60所学校为“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今年宁波将继续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争取实现建有创新实验室或学科教室的普通中小学,占区域内学校总数的20%以上。而在未来的5年内,创新实验室仍是学校建设的“重头戏”。“十三五”期间,宁波市80%以上的学校都将建有创新实验室或学科教室。(3月22日《宁波晚报》)

笔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宁波,创新实验室在全省各地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早在去年,我省全面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省级专项资助建设100个普通高中选修课创新实验室和200个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实验室。到2020年,将实现校校拥有创新实验室。笔者以为,创新实验室终将带来蝶变效应。

创新实验室(或学科教室)不仅有别于教室,还有别于传统实验室,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阵地。其形态多样,除了有非遗文化与传统工艺、越窑青瓷文化、稻作文化等充满文化底蕴的实验室,还有机器人、创客、无人机、绿色能源、VR、物联网等现代感十足的创新教室。不过,形态虽然各异,但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在建设和布局中贯穿了“技术引领教学、智慧提升课堂”的教学理念,适当配置和使用仪器设备和技术,通过组织开展研究性教与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创新精神。

创新实验室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三大关口:一是灌输关。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程式,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干。而在创新实验室里,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既动脑又动手,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能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加以解决,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包大揽。这样一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是封闭关。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比较封闭,固定的学生,固定的任课教师,学科之间互不相通。实践证明,这样的封闭教学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验室的应运而生,恰恰迎合了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改革的需要。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术以项目形式融合在一起,重新研发或调整了既有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新型的拓展性课程。

三是评价关。以考分论英雄,这是长期以来各地学校普遍实施的评价标准。有了创新实验室,多元评价替代单一评价就有了可能,即在评价依据上从经验转向数据,评价主体上从单一的教师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同伴互评,评价工具不再局限于试题、试卷,评价的内容也不局限于知识掌握,而是扩展到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创新实验室为代表的这种全新教学方式的出现,让人看到了“深课改”落地和持续推进的希望,令人期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一版图片     下一篇:台州椒江区大讲堂场场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