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整合,正在进行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课程整合,正在进行时

□本报见习记者 张乐琼

午后的校园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只有拉丁舞、跆拳道、软笔书法、轮滑、尤克里里等生龙活虎的社团活动场面……这是近日记者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小学见到的一幕。实施课程整合后,该校开始了“半天办学、乐享童年”的教学方式。

为什么要倡导课程整合实施?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介绍说,深化课程改革要求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必然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上下功夫。而从对我省义务教育改革的调查结果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三级课程落实不到位、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灵活等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改革能够解决的,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整合前,基础性课程需要占用上下午的时间,拓展性课程更是零星可见,目前基础性课程缩短到国家要求的至少每周25~26课时(一、二年级为每周22~23课时)。我校基本在上午就能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下午会开设各种各样的综合研究课程和社团活动。”该校校长沈兴明说,这要得益于各科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拓展性课程腾出了时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据介绍,自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共有30余所学校开展课程整合实施,以小学阶段为主。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形式有:一是学科内整合,比如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整合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4大板块;二是跨学科整合,比如温岭市九龙学校的“汉堡”课程,呈现课程内容整合、活动体验整合、学习方法整合、学习时空再造等类型;三是主题课程下的全科教学,像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的“YOYO入学适应课程”;四是主题课程下的分科教学,比如湖州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主题引领—分科实施—有效整合”。

湖州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邓承敏认为,课程整合改变了种类繁杂、重复低效的课程设置,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打造出“轻负高质”课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校长田巧玲则说:“从幼儿园全科式教学到小学分科式教学的巨大变化,全科式的适应课程能让一年级新生尽快过渡,适应小学生活,避免产生心理焦虑。”

此外,课程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也让教师具有交叉学科的整合能力。温岭市九龙学校校长周秀萍说,完整的教学梯度不仅需要教师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更倒逼教师个人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该校还专门出台“全科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部分教师一学年听跨学科教学20课时,参与跨学科研训10次,从聆听、参与、模拟到最终完成跨学科的蜕变。

滕春友表示,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学校要有更高素质的教师,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实施能力,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程整合实施的氛围。另外,现代技术为整合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整合实施也要逐渐走向“互联网+”时代。他强调,在提倡课程整合实施的同时,需要确保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标准不变,要真正出自综合育人、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从儿童的情感需求、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出发,客观地从原有课程存在的问题中找课程整合的突破口,不要为了整合而整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