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浅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提高小学生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浅论

□台州市双语学校 蔡凌燕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引用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要有词语的存在。”它给词语教学的每个阶段都制定了一个目标,让识字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不但要能使用词典或字典,还要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的生活来理解生词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需深入了解个别词句在课文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多多积累。

语文教师教的是学生的母语,词语教学需要我们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把实用词语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灵里。

一、创设语境,让词语浸润心田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儿童主体的发展要素是教学环境,把学生放在一个设定好的环境中——创设语境,对儿童发展认知心理、激发情感、调动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的基础词语的学习,并不一定要使用定义来解释,只要学生在语境中体会一下这些词语,就可以获得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创设语境的办法,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了。

1.借助词语语境,感受语言魅力

在指导学生掌握词语含义时,教师需要把用词所处的语言环境描绘出来,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语境想象,让学生所学的词语更鲜活更容易理解。小学课本中大部分需要学习的词语在文章里已经有非常详细的含义解读,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发现并感受词语适用于何种语境。

2.展开画面联想,体会语言意境

词语是环境状况最好的浓缩,学习词语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发挥想象,描述词语蕴涵怎样的环境状况,尽可能让书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得具体灵活。只要给学生无限的发挥空间,学习词语会变得更加轻松容易,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3.引发情感共鸣,触摸语言温度

词语有温度,冷暖需要学生慢慢感知。每一段话、每一个词都包含着一种感情,要想在脑海里做到长期存储,只有同情感进行连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状况,利用环境与情绪,仔细琢磨作者使用每一个词语的意图,会对词语的理解有帮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用字词表达情感时,既具有情味又深含寓意。

二、激活表达,让词语释放生机

词语需要活学、活用,其含义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如果只是一味呆板地积累词语,就会在词义的理解过程中形成认知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巧用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概括、造句、写作,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量,把抽象枯燥的词义理解建立在活用的基础上,从而使词语获得活力。

1.于课文中活用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这是《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中众人对画家作品的赞誉。但不同的人对作品的评价用词也各有不同,教书先生是用“活了”一词来形容的,并称赞只有神笔才可能画得出来,而商人是说“太像了”,甚至认为作品是“绝妙的”。

我们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过于浅显的层次,而是要能够发掘其深层含义。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达”。观察学生语言学习时的心理变化,不难看出积累与运用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们在对那几个赞美的词语做到理解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让他们思考:我该怎么用好这些词语?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词语组织成语句进行表达,依托文本进行说话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领悟词语的意蕴。

2.于生活中活用

文章来源于生活,每个学生对于每一个词语都可能存在感知上的差异。词语教学有时候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回想起自己相似的生活情境,勾勒出相仿的印记,逐步感受、获得体验,细细品味词语的深层意味。在词语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各自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实际,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意义。

我们可以用最常见的身边事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把真实的生活事件融合到教学中,对学生拓展想象和积累知识都有帮助,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领悟。教学中结合生活经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用其原本的知识构架去认识,也更容易进一步延伸拓展句意。

3.于习作中活用

实现了词语累积,并不代表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如,从简单的积累到适当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写作是一大难题,教师要进行持续的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习作评价中,教师也可以把学生是否能运用较多的好词汇作为评分依据,毕竟语词运用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功底。

词语并不是生硬的字符,每个词语都是一个拥有神奇色彩的精灵。教师用智慧去创设语言情境,让鲜活生动的词语在学生的想象下变成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情感,敲开词语有效教学之门,让阳光照进来,词语也能发光发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