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助力教育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苏州大学期刊中心联合进行2023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经过文献梳理、数据统计、学者推荐、专家研讨、网络投票、最终评议等程序评选确定,启发我们探寻服务强国建设、服务民族复兴大业的教育智慧。

 

    热点1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入选理由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是当代教育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2023年教育学界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阐释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索实现教育学发展历史转向和时代需求的重大意义。第二,探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框架和理论根源。第三,提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把中国教育学放在世界坐标中审视,立足中国实践,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四,数字技术赋能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推荐人:张彩云,《教育研究》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专家点评

    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无疑是2023年教育学界的热点话题,讨论核心在于“建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条件以及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则、特点、要素和意义等。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说明中国教育学人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自觉意识。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应只关注如何去“建构”,也需要考虑如何被“接受”的问题。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有创建者,也有接受者。这涉及未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理论解释力、实践指导能力以及与其他现有知识体系相比所表现出的理论优越性。

    (点评人: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点2 教育现代化的传统根基、现实路径与未来图景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界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内涵与特征。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蕴含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并扎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二是推进路径。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打开教育对外合作交流新局面,加快构建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并深入研究教育各个分支领域的现代化。三是未来图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满足人民教育期待、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同人类命运相交融的教育发展格局。

    (推荐人:江波,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

    专家点评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自“面向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出台以来,教育领域不断把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深入。当前相关研究对于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混用、套用,已有研究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实践路径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体现教育现代化内涵,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有待进一步加强宏观顶层设计和理论系统支撑。未来应立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情,充分结合本土经验和特色,反思其他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和问题,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点评人:史秋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热点3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潜能、价值与挑战

    入选理由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任务迁移和内容生成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探讨,焦点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在给个性化教学带来无限潜能的同时,也会对传统的学术规范、师生关系和伦理观念带来极大挑战,但毫无疑问,其出现为未来教育变革创造了极具操作性的技术途径。2023年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的大量前瞻性成果,更多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学习形态、教学评价、资源供给、师生角色和学术伦理等方面给教育带来的价值和挑战。关于该话题的实践、实证和理论研究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热度。

    (推荐人:谭明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主编、教授)

    专家点评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大语言模型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无限可能。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就机遇而言,主要包括赋能自主学习、革新教学模式、重构课程资源、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等。就挑战而言,主要包括知识异化风险、学生主体性异化风险、教学过程异化风险、数字伦理风险和数字教育治理风险等。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会同六部委共同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我们亟须全面加强实证研究来明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的真实影响。在未来,还需加强跨学科研究,联合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下的教学组织形态研究、教学效果实证研究、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人机协同教学研究和师生数字素养研究等。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开发应用中暴露的大量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强立法研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开发专门适用于教育领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进一步探究教育大模型在教、学、评等方面的应用。

    (点评人: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热点4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入选理由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以科教融合为主题主线,大中小学一体化开展科学教育。2023年,学术理论界对此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包括培养的重点与方向、评价制度、早期培养等;第二,教育强国目标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机制研究;第三,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本土经验和理论构建;第四,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小学科学教育;第五,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第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与借鉴。

    (推荐人:李涛,《教育学报》编辑部主任)

    专家点评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学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标准已不再是单一的维度,学术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领导力、艺术或体育才能等都逐渐被纳入拔尖人才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一主体或多主体协同的选拔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面向未来,学界应注重加强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科学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科学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成效。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诉求之一,多个国家建立起了系统科学的保障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支持。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学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注重概念内涵研讨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问题与政策取向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推动组建拔尖人才教育研究中心或专家智库,或设立“文科实验室”,组织跨学科的专兼职结合的专家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点评人: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点5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径

    入选理由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2023年,学术界围绕该主题集中讨论了以下几点:其一,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意义蕴含和主要特征;其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在政策层面,关注“优师计划”、“协同提质计划”等助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其三,教师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经验探析以及结合国情的落地建议;其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未来总体布局设计和具体实施路径。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挖掘扎根中国大地的教师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开创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新局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