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仪式教育告别“走过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曹可可

雷锋、钱学森、杨利伟……在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些名字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还将成为班级代号烙入每一个班集体之中。近日,在该校组织的英雄中队命名仪式上,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每一个班级派代表从校长手中接过刻有相应英雄姓名的沉甸甸的命名牌,它将成为之后开展的英雄教育中各班级的“身份证”。

英雄中队命名仪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仪式课程体系。从2014年开始,平师附小发展出一套横贯一至六年级的“修礼”仪式课程,尝试改变传统的仪式教育模式。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各中小学要积极“开展仪式教育活动”,对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入队仪式等具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作出指导。而在平师附小校长顾巧英看来,这些仪式活动虽然得到了普及与发展,但其德育的成效如何需要打问号。“现在的很多仪式教育就像一阵风一样很快过去,但那种零敲碎打的方式并不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顾巧英反思道,“只有依托课程,对仪式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持续跟进,才能有效分解和落实德育工作的目标。”

有感于此,平师附小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各学段目标,把已有的仪式教育资源整合成“修礼”仪式课程,分别设置了“启修”入学课程、“修志”入队课程、“修正”榜样课程、“修身”感恩课程、“修心”责任课程和“修远”梦想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设计了具有仪式感的各类活动,并将贯穿整个学期。

记者发现,仪式课程大多是对一次性、集中式仪式教育的拓展延伸,把仪式教育的最终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并分散到全学期的各个时段当中。以六年级“修远”梦想课程为例,它对应的是传统的毕业仪式。顾巧英认为,毕业仪式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涯,感恩学校的教师和同学,并树立未来的目标。于是,在六年级的不同时间段内,学生们会收到各种富有仪式感的任务:将自己六年来的文字作品编辑成册进行展览、和老师同学一起参加军训式户外露营训练、种植“毕业树”等。

据介绍,从孩子角度出发、贴近孩子生活是设计课程时着重考量的指标,“但有些仪式教育一味地要求学生配合仪式,远离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反主为客,参与的热情没法调动,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平师附小发动全校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对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摸底。同时,学校安排课程设计组的教师以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详细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在综合课程目标和学生意见之后,课程内容才被初步设计出来。此后,在课程进行时,学生们还将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学生意见将决定内容调整或课程去留。于是,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学生意见都能在课程中有所体现。

在将英雄教育融入仪式课程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组搜集并分析了学生意见后,重新考量与反思这一招牌德育工作,并决定突破惯性,加以变革。调查表明学生对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模式兴趣不高,于是教师们设计出“一对一”的结对制度:每个中队只被分配到一位英雄,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轨迹、历史事迹和精神品质,通过英雄中队命名仪式等课程内容,让英雄成为班级的精神领袖。英雄人物离学生生活过于遥远是调查中反映的另一大问题,于是学校几经辗转联系到英雄本人或其亲属,将其邀请到学校,搭建起了班级与英雄之间的联络桥。令顾巧英印象深刻的是“杨利伟中队”的孩子们收到了杨利伟寄来的礼物时激动的样子,“好像一个遥不可及的英雄来到了他们中间,当时就有几个孩子很认真地说自己将来也要成为杨利伟一样的航天英雄。无论将来能否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课程内容之外,评价过程也充满了童趣。学校设计了学习卡、英雄卡等不同的卡片来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学生可以凭借卡片到该校的商店兑换礼物,还有机会参加夏令营活动,这种“荣誉+实物”的奖励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