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时代脉搏 讴歌教育风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码查看相关报道

    新春之际,本报记者踏上“新春走基层”的征程,分赴大江南北,走进一线、深入校园,捕捉记录教育系统干部师生春节假期期间的暖心故事和可喜变化,全面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广大新闻记者“新春走基层”的真实写照。活动中,记者们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节日热闹喜庆的氛围,用写实的镜头记录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直击教育现场,直面教育同仁,直述教育故事。

    在行走基层的过程中,记者们收获着成长——在扎实的采访中练就脚力,在敏锐的观察中强化眼力,在冷静的思考中提升脑力,在形象的文字中淬炼笔力。在此,我们选取了部分记者“行”的观察、“走”的思考,展现他们深入基层一线、记录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

    ——编者

    ■2024新春走基层

在娃娃庙会体味浓浓年味

欢天喜地迎新春

本报记者 林焕新

    庙会是年味的代名词。听说天津有一场庙会,我马上来了兴趣,更别说这是一场由小朋友来办的娃娃庙会。

    我设想过庙会的热闹程度,却没想到现场火爆到每一步都靠挤。大人肩头坐着孩子,小朋友手中拿着棉花糖、面人,大大小小的脸上都是笑容。比起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份幸福可能更能诠释中国人对“阖家欢乐”的追求。

    年关,也意味着成长。

    娃娃庙会由娃娃来办,为成长的大书增添了几张彩页。摊位前,小娃娃们目不转睛,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以前没见过的。庙会不大,但足够他们收获许多新奇体验。表演皮影戏的孩子一天演出近10场,不叫苦叫累,越演越起劲,在掌声和喝彩声中感受成功;有的孩子写书法作品义卖,为灾区捐款,忙得顾不上看表演,但是心里一样高兴。

    传统庙会加以巧思,成就了娃娃庙会十余年不歇的盛况。

    对于我们来说,这场庙会也有巧思与成长之乐。这次新春走基层不同以往,跨部门合作,尝试“文字+视频+接力直播”的报道模式。会有怎样的效果?谁也不知道。

    多种模式能让传播效果倍增,但也会带来多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专属网络信号、人流太大加上室内环境让信号更微弱、直播设备移动困难、游客难以疏导……大家便不停地头脑风暴想对策。为了确保直播信号,大家在会场里把所有手机卡都掏出来,试哪一张好用。最后专家建议,把手机卡信号都集合在一起最稳妥。半夜,大家不放心,又去场馆测试了一遍。

    直播持续了2小时,特别顺利。10余万网友涌进直播间,共赏特色民俗。本次报道相关视频与稿件作为2024年“新春走基层”开栏报道,登上头版头条,多平台线上传播总流量近百万。“一次采集,多维生成,多端传播”的媒体报道流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支集稿件撰写、视频拍摄、直播出镜于一体身兼数职的报道团队成长起来。

    采写作品:《娃娃庙会 娃娃做主》见1月25日一版

在雄安新区感受火热建设

托管服务见温情

本报记者 周洪松

    河北雄安新区世人瞩目,当下建设如火如荼。但无暇照顾寒假期间的孩子,成为广大雄安新区建设者和当地百姓的“心头病”。为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以财政补贴方式,组织遴选试点校开展寒假免费托管服务。

    雄安新区本次遴选了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及新建片区的28所试点中小学,设置1.7万个学位(名额),开展“托、管、教”一体的假期托管服务。

    试点校之一的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就颇具代表性。采访团队以该校为重点进行报道,通过文字和镜头记录孩子们托管学习生活的快乐时光。

    雄安史家胡同小学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雁翎大街与文德路交会处东北侧,是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一所新学校。

    走进校园,时值春节前的一场中雪过后,阳光很好。楼群边、甬路旁还堆积着厚厚一层白雪,与具有鲜亮底色的校园建筑群和簇新操场上的红色塑胶跑道、绿色人工草坪相映成趣。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的欢快的笑声、呐喊声在校园里回荡,身处其中,一派欢乐、喜庆、祥和的图景跃然眼前。

    在图书馆内徜徉书海、在书画室一笔一画写福字、在劳技室创作剪纸作品、在艺术教室学唱节日歌曲、到操场上尽情嬉戏……托管活动动静结合、丰富多彩,孩子们充实而快乐。

    采访过程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新年愿望,拿着自己写的墨迹未干的“福”字喊出新春祝福。那一刻,我们也深深沉浸于新春的欢快氛围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温馨与暖意。

    采写作品:《暖心托管班 快乐过寒假》见1月29日一版

在基层学校洞察教育发展活力

特色文化满校园

本报记者 郭馨泽

    人间仙境,梦幻烟台。

    1月末的海滨城市,透着些许寒气,一场大雪过后,便更显寂静了。可当我们走进校园,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那升腾着的人气、热气,尽显热闹。

    福山区门楼小学食堂里充盈着腾腾的蒸汽,福山区格迈纳尔中学劳动大楼的厨艺坊里传出此起彼伏的捶打声,烟台港城中学剪纸社团师生剪出姿态万千的龙……年的味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在烟台校园中弥漫着。

    我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深入校园,作为校外导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我看到,中小学校长满怀激情,讲述正在谋划的劳动教育课程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建设;我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和脸上浮现的喜悦之情……一个个场景、一段段讲述、一个个故事,成为教育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劳动教育的样态丰富多彩。“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30名校外劳动教育导师,让学生的劳动教育透着泥土气、热气、文化气。

    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里落地生根。鲁菜、甲骨文、砂大碗、棒槌花边……在胶东有着文化渊源的特色活动,在校园中也有了小小传承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芝罘区南山路小学三(5)班学生吕玥熹。已经上了3节棒槌花边课的她说:“能够学习到棒槌花边这项古老的技艺,感觉特别开心。”

    学生和家长捧着热乎乎的枣饽饽回家,家里窗户上贴满吉祥的窗花,棒槌花边织品摆上年夜饭的餐桌……这些带着孩子们劳动印记的物件,在新年里闪耀着光芒。

    采写作品:《冒着热气儿的新春》见2月7日一版

在千年运河见证守护之约

爱水护水显担当

本报记者 杨文怿

    1月22日一早,伴随着滚滚南下的寒潮,我们一行人登上了前往水乡绍兴的火车。

    下午两点,在中国轻纺城体育中心旁的河道边,我见到了故事的主人公——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河小二”们。“河小二”是该校守护运河志愿者们的昵称,在这样一所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高校,知水、亲水、爱水、护水的理念早已深入师生内心。从2014年起,每到寒暑假,学生都会化身“河小二”,投身到大运河的守护中。

    跟随“河小二”的步伐,我们穿梭于绍兴繁杂的水道间。在古运河旁,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国金带着“河小二”沿河巡护,边观察边交流,他们脚下,是千年前的运河古纤道;在杭甬运河柯桥段上的华舍桥监测点,“河小二”们钻过灌木荒草,熟练地取水样,他们身后,汽笛声声,是络绎不绝的现代货船……巡河的过程,仿佛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看着“00”后的青年们默默守护着2000多岁的运河,我深感动容。真挚与热忱,是我在采访中最强烈的感受。

    “河小二”们不善寒暄,但谈起大运河守护的方方面面,却有说不完的话:曝气、溶解氧、配水方案,一个个专业词语刷新着我的知识储备;水下机器人、智能除藻无人船、多波束探测仪,一项项科技设备的发明和应用,让我对大运河未来的保护和发展充满期待。采访最后,孙国金骄傲地告诉我们,他的毕业生中,大部分选择到水利环境相关的基层岗位工作,继续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原来,对“河小二”来说,守护运河、守护水资源,不仅是责任、使命,更是毕生追求。

    采写作品:《一场“河小二”的守护之约》见2月19日一版

在地方和学校感知全民阅读

浓浓年味有书香

本报记者 阳锡叶

    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挂灯笼,中国人的年味,历来充满了文化的味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校企携手育人 产教融合发展     下一篇: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