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相结合” 培养新时代“领舞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作为国内规模较大并具有影响力的专业舞蹈学院,紧随新时代发展,聚焦舞蹈艺术人才需求变化,坚持“党建与业务、课堂与舞台、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地方优势与国际视野、传承与创新”“五个相结合”,培养新时代“领舞者”。

    党建与业务相结合,坚守政治领航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联动推进,良性互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文舞兼修、德艺双馨”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

    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与创作导向,创建“领舞者”党建工作品牌,以“政治领航、头雁领军、作品领衔、美育领跑”为抓手,着力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是加强基层党建队伍建设。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配齐建强党支部委员,在重大活动中设立临时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加强制度与文化建设。实施党委委员联系支部、班子成员讲好党课、设立理论学习日等制度,让理论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在“党建引领、以舞铸魂”的核心理念指导下,结合专业剧目展示、公开课等形式开展“致敬领舞者”系列特色活动。持续做好“雅雯讲故事”网络文化品牌,开展宣讲100余场,抖音推送节目600余期,总浏览量超1200万,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课堂与舞台相结合,加强实践淬炼

    艺术实践是舞蹈教育的生命力,舞蹈教育必须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学院坚持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是抓好课堂小舞台。每学期进行公开课展示、节目汇演,激发师生“比学赶帮超”的热情,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学院教师以文艺作品表达主流价值观,弘扬文化主旋律,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互融共促,有力提升育人实效。

    二是拓展社会大舞台。广泛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演出任务,先后登上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春节联欢晚会、“巴蜀儿女心向党”等国家、省级重大展演的舞台。2023年,作为四川省首个入选“春华秋实”展演舞蹈专场的学院,“心有所蜀”原创舞蹈作品荟萃亮相国家大剧院,为第十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带来了一场独具蜀地特色的舞蹈盛宴。同时,多次在“荷花奖”、“桃李杯”、“新人新作”舞蹈比赛、大学生艺术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比赛中斩获佳绩。

    三是创造实践新舞台。学院积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实习实训平台。与成都市第七中学、泡桐树小学等地方优质中小学校密切合作,搭建实习基地;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大德文景“妙剧场”等单位进行基地共建,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资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相结合,促进全面发展

    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必须坚持全方位育人,德才兼备,融会贯通。学院实施“领舞者”育人工程,培养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一是坚持“育德”。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系列学习教育、主题宣讲、“舞影展辉煌”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培养学生“为人民而舞”的情怀和担当,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二是突出“育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展“吾能”大课堂、“舞韵青春”、“舞星红遗”志愿服务、美育大课堂四大类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三是着力“育心”。通过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系列心理团辅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实现自我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地方优势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丰富成果内容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雄险幽秀的巴山蜀水、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巴蜀文化的交融,都是艺术创作的宝库。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始终坚持地方优势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不断丰富成果内容。

    一是立足地方优势。持续挖掘特色资源,形成独具魅力和竞争优势的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建设国家一流课程“蜀风蜀韵:舞蹈实践与创新”。原创舞蹈作品《吼青天》以四川非遗“巴象鼓舞”击鼓作“吼”,延续“蜀道文化”;《十八勇士》以红军长征过四川“强渡大渡河”的著名战斗为历史场景;取材于四川少数民族的舞蹈《羌族传统舞蹈——巴绒》获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优秀精品课”。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学生赴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地演出交流,与意大利伯恩斯坦音乐剧学院联合举办了三届中意音乐剧文化交流季活动,举办“海外师说”云端讲堂之中美舞蹈交流季系列活动,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演出,以舞蹈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风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

    当代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优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院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让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一是传承好舞蹈家精神。学院开展“致敬舞蹈大师”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宣讲、党课团课的学习,分享学习感悟,让贾作光、戴爱莲等老一辈优秀舞蹈大师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开展“舞星红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田间地头寻找非遗传承人,学习民间文化和传统舞蹈,探寻中国舞蹈的“根”与“魂”。

    二是不断与时俱进。做好舞蹈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有机融合到舞蹈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方式。同时,充分借助新的传播手段,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在文化传播中践行责任与担当,彰显影响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培养新时代的“领舞者”。(陆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