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重点是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国家教育部门于2020年批准的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之一。多年来,基地坚持以经济学“101计划”为指引,以刘诗白书院为载体,对标“四个一流”建设任务,不断优化国家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将确立价值导向、提高人文素养、补强基本素质、激励科学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6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高质量的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新需求。

    持续建设一流精品教材

    坚持以经济学“101计划”为牵引,重点参与建设好“经济学导论”“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高阶宏观经济学”5门课程。结合精品课程系统化、立体化建设理念,积极组织编写与精品课程相配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纲要(第二版)》《中国开放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微观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数字经济学(第二版)》等“中国经济学”规划教材和拔尖学生培养系列教材。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中央“马工程”教材建设、“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和编写有特色的经济学教材。

    持续建设一流“金课”

    实施“金课”建设工程,强化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建成一批学生喜爱、社会认可、国内有影响的品牌“金课”。完善、丰富荣誉课程体系,增加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打造线下“金课”。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成一批线上“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智能+教育”,建设虚拟仿真“金课”。实施“一二课堂深度融合计划”,促进学科竞赛课程化和课程实践化。依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反贫困计划等项目,打造一批社会实践“金课”。实施基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课程评估制度,健全课程准入与退出机制。

    持续建设一流实践项目

    设立专门的学生研究项目,鼓励拔尖学生早期参与研究。通过设立学生研究项目的奖学金与学分奖励机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并为其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或导师,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和开展研究工作。建设经济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参与实验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工作,通过实践了解实验方法和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实验室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基础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持续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集聚一批胸怀“国之大者”、德才兼备、治学严谨的学者,积极打造国际一流学者延揽地,充分发挥教师在经济学拔尖创新学生的精神感召、人生指导、学术引领、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研究训练及学习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培养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地重任在肩。接下来,基地将实施以现代书院制为依托、以导师制为核心、以完全学分制为体系、以项目制为抓手的“四制协同”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加强“学科交融+社区支持”,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实现学科交叉、专业互补、个性拓展、人格养成。开展学习型项目、竞赛项目、科研项目等项目制学习,创设无边界灵活学习生活空间和育人平台。紧紧围绕书院的日常管理机制、学术导师的分配机制、本硕博贯通一体化的学分设置体系与科研项目的实践要求,制定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术型培养基础教育平台,实施研究型特色教学模式,大力培养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韩文龙 姚常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