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失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吕秀云 高级教师,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园长。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幼教分会秘书长,山东省高校幼教管理先进个人、优秀园长、优秀教育工作者。

    问题来了

    这个学期,孩子们对班级种植区十分感兴趣,总想着种点儿什么。但同样是种植,有的孩子很顺利,有的孩子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当自己种的植物枯萎后,他们的失落情绪更是溢于言表,每天都垂头丧气,面对教师的鼓励也无动于衷,丧失了对种植的兴趣。作为教师,我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失败呢?(一名幼儿园教师)

    专家观点

    幼儿园之“园”的本意就包含种植的地方和娱乐的地方,种植是幼儿园的应有之义。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园的孩子们喜欢种植,他们在种植中呵护,在呵护中观察,在观察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针对上述“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失败”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对幼儿种植的失败有客观的认识,3—6岁的幼儿本身就缺乏种植经验,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持,失败的概率非常大。其次,孩子们在种植方面的失败并不是坏事,因为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往往就是以孩子们真实生活中的真问题为导向的,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正是生发课程、引导他们持续探究和深度学习的良好契机。

    在我们幼儿园,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的失败和困境。面对失败,我们调动各方资源,与孩子们一起面对、分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支持他们战胜一个个困难与挑战,让孩子们不断拥有愉快的体验,获得持续探究的兴趣。下面,我讲几个小故事,希望对提问的教师有所启发。

巧借集体智慧和力量

    大班孩子在自己的花盆里种下了热心家长送来的菊花苗,他们每天呵护、照顾。几天之后,小荷伤心地说:“我的菊花枯萎了。”一边说着,眼泪就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几个孩子开始劝慰小荷,并帮助她分析原因:“你是不是没给它浇水、晒太阳?”“一定是你花盆里的土没有营养。”“是不是你移栽的时候挖的洞太小了?”

    分析完原因,孩子们决定从同伴的花盆中“移栽”一棵菊花苗给小荷,但也失败了。后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小荷从一然的花盆里选了一枝菊花剪下来扦插到自己的花盆里。从此之后,小荷扦插的菊花成了这几个孩子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呵护、照顾这枝菊花,慢慢地,菊花长出了新的叶子,它成活了!

    菊花种植失败,引发了小荷的负面情绪;“移栽”方法失败,也给孩子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面对孩子的失败,一方面,教师前期不介入,让孩子们自己分析原因,找出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但不替代小荷的“扦插补救”,让小荷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整个过程,孩子们学会了共情与帮助同伴,学会了分析归因,学会了通过“分享”“求助”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了解了植物生长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面对失败,“补救”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发现—分析—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涵养耐心、细心的品质

    中(3)班的孩子们在菜地里种了菠菜。播种之后,他们天天去看,期待着菠菜种子快快发芽。一周多过去了,隔壁班种的小白菜都已经发出了绿绿的小嫩芽,中(3)班菜地里还是空荡荡的。孩子们非常着急,他们开始猜测菠菜种子没发芽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浇的水太少了?”“不会是菠菜种子死了吧?”最后,他们决定再等几天看看。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失望地发现菠菜种子还是没有发芽。他们接受了“菠菜种子已经死掉”的事实。

    “该怎么办呢?”教师抛出问题。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再种一次”。教师同意了孩子们的想法:“可是,这次种植到底为什么会失败呢?”经过讨论,孩子们发现在松土、浇水、日照等方面都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教师和孩子们开始分头行动,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去种子店咨询,有的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阅资料,教师还咨询了园艺学院的家长。最后,大家一起找到了种子不发芽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过期了”。原来,种子也是有保质期的。

    二次种植,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对种子观察得更加细致了,他们总结了“浇水湿地—撒种—保持间距”的种植方法,播种时更加细心了。播种后,每天要去好几遍菜地,观察小种子有没有发芽。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菠菜种子终于发芽了!

    面对第一次菠菜种植的失败,教师在孩子们沮丧与失去兴趣之际,接连抛出“怎么办”“为什么会失败”两个问题,再次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重燃他们的种植希望。之后,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大大提高了“二次种植”的成功率。

    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孩子们的失败,教师要给孩子们提供充分思考和耐心等待的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反复观察,不断分析归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涵养孩子们的耐心、细心,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最终体验“反败为胜”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力争追根究底解决问题

    中(2)班的孩子们在晾晒柿饼时,发现了一群“不速之客”——苍蝇、蚂蚁、小飞虫。被“污染”的柿饼不能吃了,看着被扔掉的柿饼,孩子们十分沮丧。

    “其他班的柿饼上也有小虫吗?”教师抛出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分头去中(1)班和中(3)班调查。结果发现,那两个班的柿饼上没有小虫,因为中(3)班在柿饼上抹了一层淀粉,中(1)班把柿饼放在了门口的架子上,通风好。

    “为什么我们班的柿饼上有小虫呢?”孩子们根据调查结果,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之后开始讨论用“裹淀粉”“晾晒通风”的方法重做柿饼。

    教师抓住时机说:“可以试一试。不过,还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呢?”孩子们分别提出使用灭蚊灯、蚊香液、帐篷、蚊帐等开展尝试。没有这些物品怎么办?教师鼓励孩子们“画”申请书,并一起购买了这些物品,开始了实验。实验整整持续了3周,他们每天都会观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最后,柿饼终于制作成功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面对制作柿饼的失败,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其他班的柿饼上也有小虫吗”,从而将孩子们对失败的沮丧转移到新的兴趣点上。接着又抛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当孩子们找到其他班级的成功做法时,教师进行价值分析后,鼓励他们另辟蹊径,探究新方法。最后,教师适时支招,鼓励孩子们追根究底解决问题。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孩子失败,以失败为契机,引发他们持续探究的兴趣,涵养耐心、细心的品质,直面困难,敢于尝试,胜不骄、败不馁,推动孩子的学习走向深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