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工艺 铸就精神文明新华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昌工学院坚持文化兴校,在深层次、宽领域、多方位部署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传承中华工艺美术文化,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创优校园文化环境

    发挥工艺文化教育“新”力量

    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师生在艺术创作中汲取传统养分,扎根现实生活,先后出版《工匠精神概论》《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等著作,为提升工艺文化教育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资源,鼓励青年做文化阵地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营造了良好学术氛围。通过博物馆文物、古籍文字、工匠技艺等激励学子探索文化魅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先后获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在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

    发扬工艺文化教育“新”作用

    学校着眼于对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搭建各类育人平台,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一是建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收藏陈展了64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近万件作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展示基地和绝技传授基地,促进了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开馆以来参观总人次超220万,接待外宾100余批。2021年该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AAA旅游景区,成为南昌工艺美术宣传的重要窗口。二是设立非遗传习馆,学校结合工艺美术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创建“瓷板画传习馆”等5个非遗传承研培场所,宣扬传统技艺,提升艺术理论思想,以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连续5年培训学员近600人,对南昌工艺美术文化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设立艺术工作坊,学校为突出专业特色培育了十余个艺术创作实践空间,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探索文化创意与艺工融合,作品逐步从工作坊走向领奖台乃至展览厅。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覃小米创意手工坊获省级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其个人荣获南昌市“洪城巧娘”称号。

    多向设计工艺美术课程

    开展工艺文化育人“新”建设

    学校深挖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工美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一是开设工艺美术公共课,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巧妙构思,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开设的“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二是开设工艺美术专业课,构建东方美学工艺设计体系,学校将工美文化嵌入到“设计创新思维”等21门专业课程中,设立“工艺美术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为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讲授中华工艺美术文化知识。三是开设工艺美术选修课,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学校邀请数十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开设“走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设计与生活”等选修课,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多方面的工艺美术课程建设,学校在师资建设和工艺文化内涵建设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拓展传播渠道

    引发工艺文化教育“新”动能

    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导入实践项目,丰富实践路径,赋予工艺美术文化新时代内涵,为工艺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打造“VR工美战队”,拓展传统工艺美术科普新途径。学校设立“VR+工艺美术”方向,组建“VR工美战队”,以VR形式呈现博物馆藏品,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2019世界VR产业大会中,南昌工学院展厅的VR技术完美呈现传统的景德镇制陶工艺。2022年,VR创新协会入选江西省高校“活力社团”。二是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全面展示师生风采。学校连续8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暨美育成果展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23年,“文旅梦之行”团队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三创赛”总决赛一等奖。三是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大力宣传工艺美术文化。学校专门构建工艺美术“一网十微”新媒体传播矩阵,在博物馆官网介绍历届大师,展示藏品图片,制作VR全景游览,并获评2022—2023年度影响力新媒体运营中心。

    南昌工学院在传承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育人才,坚持不懈建平台,精益求精开课程,追求卓越创新路,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践行了工艺文化传承使命,在探索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道路上铸就时代工匠精神文明新华章。(朱盛萍 夏育盛 李辛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