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北京朝阳教育文化建设的“朝阳”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届全区“学校文化节”“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历时十多年的“主题推进”,覆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500余所,惠及域内师生20余万人的重大战略,朝阳区以文化带动教育发展的乘数效应已经显现。在为期三年的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创建评选中,朝阳区共有59所学校获评市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当选数量在全市位于前列;另有35所学校被评为“朝阳区学校文化窗口校”,为推动朝阳教育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向着理想前进   教育文化建设没有终结时

    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寻找中国好教育”系列活动在先后走进上海、天津、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之后,将本年度的“压轴戏”设在了北京市朝阳区。

    原因很简单,用主办方的话说,朝阳教育以“文化立校”促进跨越发展、推进强区建设的成功密码,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选树一个可学习、能借鉴的“文化兴教”典型与样板。

    “十多年来朝阳区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步伐之快、成绩之高,是我亲眼目睹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由衷地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要通过教育自信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自信挺起来,以教育自信支撑文化自信。”朝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周炜在致辞中表示。

    实践已经证明,朝阳区学校的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劲头很足。借助12年一茬接一茬的推进,朝阳区各学校的文化气质不断显现。这种气质的显现,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文化品牌。

    比如芳草地国际学校整体构建的“红领巾的红军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涉及音乐、科学、语文、数学、品生、品社等跨学科教学,还有大量的课外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红色基因,凝练学校文化精神,让师生在课程中“厚植爱国情怀,深耕文化内涵”。在每年一次的“红军行”远足活动中,学生参与连环画创作、编草鞋、绘制线路图、模拟过“铁索桥”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精神。

    12年持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为朝阳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凝聚朝阳师生心血和智慧的自有教育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朝阳区将十余年探索带来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拔高,形成了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理论。

    在2018年学校文化节启动活动中,王世元在致辞中说:“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中,关注更多的是‘物的文化建设’,现在进行第二个十年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将重点关注‘人的文化建设’。”

    王世元认为,要想真正推进教育与文化相融,必须打破狭隘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单一思维,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破题”切入点,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属性是“育人”,而“育人”的功能在文化的呈现上就是“理想教育文化”。

    为落实理想教育文化理念,朝阳区教育系统在2018年开始了新的探索:选取理想教育文化实践基地校,以学校文化节和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施了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计划。

    “教育文化对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惯性。教育文化的惯性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改革难以改变方向。如果仅从方法改革、工具改革、管理改革做起,而不改变现有的教育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那么教育改革一般说来只能是工匠式、渐进式的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王世元的梦想,就是探寻理想教育文化之美。

    从单纯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到以师生行为文化、学生成长文化、学校管理文化为要素的学校文化建设,再到将文化涵养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教育文化建设,朝阳区的教育文化建设没有终结时,永远在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