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 本报记者 康 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3岁,就被评上特级教师,34岁,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教学设计在全国中学生物学年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她都是别人效仿的典范、学习的榜样,与以往的典型不同,她是以高尚的师德,更是以出色的教学技艺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行云流水,如饮甘泉”,在学校里,你可以听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以“讲”而出名的优秀教师,最近上课却不讲了!

 

 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碰上了自己教学的一道坎儿。此时,距离她1999年被评上“特级”已经有9个年头。

 按说,这样一位老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烂熟于胸,坎儿从何而来?原来,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提出“课堂成长年”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刹那,王春易有点蒙。从教生物这么多年,她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公开课,而每次公开课,她尤其“得意”于自己精彩的导入、流畅的过渡,巧妙的难点突破,尤其是完整、清晰的板书设计更是“王氏一绝”。

 事实上,这些“本事”更是王春易这么年轻就评上“特级”的原因。

 “我那时在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任生物老师,刚进校门,特别想把课上好,专门找人拜师,我和师傅经常在一起磨课,为了怎么导入,怎么处理教材,怎么做教具,怎么设计案例,真是用尽心思。”王春易告诉记者。

 就是这份刻苦和用心,让王春易在公开课和各种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天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她的生物也成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这所普通中学的招牌课。

 2003年7月,因为先生来到北京工作,王春易也调到了北京市十一学校,继续做起老本行,担任高二和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学。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是,怎么突然到了现在,就要上课少讲甚至不讲了呢?

 “不讲了,要自主学习,有问题来问老师”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改革与校长李希贵有很大关系,正是他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而这位以教育改革出名的著名教育家,这次把改革的舞台放在了十一学校。而改革的大背景正是提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课程改革。

 在一所特级教师集中的名校里提倡改革,压力可想而知。多少年驾轻就熟的教案,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课件,多少年积累的教学素材,怎么能说丢就丢?说不讲就不讲?

 但一次偶然的发现让王春易心里不是滋味。一次她去观摩自己徒弟的课,发现这位教师工作4年了,板书连换都没有换过。“还是最传统的那种模式,我教他什么样,他就什么样,这不是近亲繁殖吗?”

 王春易感觉到,老路不能走了,必须得放下“讲”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了。“说实话,我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年,也‘兴奋’了很多年,但我从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兴奋’,这次,一定要放手。”

 在最初的不解后,王春易决心成为改革的先行者。

 于是,很多学生都经历了一次“笔记本事件”。

 “没上高二之前,我专门请教学长,该怎么学生物,高考不拉分。学长跟我说,很简单,就是记住老师教的每一个知识点。” 听到这句“金玉良言”,高二9班的王言很兴奋,王老师是老教师,她说的话每句都是知识点,把她讲的记在笔记本上,不就是现成的考试答案吗?

 为此,王言在开学前专门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准备好好地记一下重点。

 像王言这样去买厚厚的笔记本的学生,大有人在。但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开学两节课后,王春易告诉他们,不讲了,要自主学习,有问题来问老师。

 短短的几句话在课上掀起轩然大波。

 “那一刻,不但我崩溃了,我的笔记本也崩溃了。”

 “行啊,老师省事了,不讲了,该我们受累了!”

 学生们的戏言,有调侃,有夸张,但却不乏隐隐的抗议。

 很快,自主学习的“弊端”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有的学生在课上竟然看着看着睡着了,有的学生书本画得很花,练习册也做得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

 王春易非常清楚,这些学生,从小都是听课听惯了的,一下子不讲,不仅老师不习惯,学生更不习惯。

 “其实,我的不讲不是‘图省事’,作为生物老师,我想让你们能够像绿色植物一样,主动地吸收阳光和水分。”王春易告诉学生。

 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吸收阳光和水分?

 生物教室诞生了,单元模块教学有了

 2010年,生物教室的诞生让王春易的生物课堂改革大幅度往前推进。

 所谓生物教室,其实更像一个小型的自然学科博物馆。教室楼道的墙上,全是学生制作的展板,有学生的专题报告,有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介绍,还有近1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琳琅满目,有很多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物课本的内容。

 教室里有专门为学生特制的书桌,非常宽,平时是学生的课桌,而需要小组讨论时,只要前面的椅子一掉过儿,回过头来,不需要拼接,马上就成为一个小的“会议桌”;需要做实验时,摆上仪器就可以进行学生实验。教室四周的柜子,存放着学生平时实验的各种仪器和资料用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个教室,无论是学习还是实验,还是小组讨论,都方便多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课时势必会非常紧张。

 怎么办?王春易想,能不能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原有的课时量来进行整体规划?

 2010年9月26日,王春易正式开始了单元教学的变革,即在同一个模块,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比如,像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凋亡,细胞的癌变,可以整合为“细胞的生命历程”。然后,把相关的内容再整合为生物的变异的内容,由此进一步扩大整合的范围,把不同模块之间也进行整合。结果,王春易发现,在生物学科中,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有很多结合点,都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

 课堂变革最好的检验者是分数。第一个单元结束后,因为采取了新的教学方式,王春易本以为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下滑,实际情况是,跟以往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大单元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节省出了不少时间。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己学习,教师要学会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

 有了生物教室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变革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不要以为学生天然地、自发地就会自主学习,就能自主学习。”实行大单元授课的初期,王春易就面临着学生讨论不起来的窘境。

 “学生们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愿主动发言,让他们讨论,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当时我那个急啊!”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己学习,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搭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王春易说。

 为此,王春易专门在班上拉上条幅,“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生物教师,王春易还和班主任老师协商,在每个班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王春易要求,在小组讨论前,每个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方案和问题,才能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采用培训组长、捆绑式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发那些内向的孩子主动与人交流。

 高二9班的张轩亲身经历了从不问问题到敢于讨论的转变。这个男孩子笑言自己以前总是很犹豫,很纠结,害怕自己的问题蠢,不敢说。但现在经过锻炼后,“蠢问题没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目可研讨,王春易又“发明”了“学习规划书”,在这份规划书里,包含着本单元的题目、目标、重点等内容,也有单元规划、单元评价和单元检测。以前,教师这周讲什么,这月讲什么,学生不知道。而在这份规划书里,王春易会告诉学生所有的计划安排,包括这个单元计划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课课上做什么,课下做什么,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做,避免有的学生到最后还没有完成任务,也为那些走得快的学生超前完成任务,提前做了准备。”(下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