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区域教育均衡探索管窥 田保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区域教育发展失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几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有利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初步奠定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如何把均衡发展落在实处,是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扎实推进学区制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区制,一些国家称作“学校间发展联盟”。建立学校间发展联盟,共享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实验室、师资等资源,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为优质学校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口,还能带动城市薄弱学校及农村偏远学校走出困境。推进学区制建设,是各国政府在中观层面上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有效举措。

 英国政府在2009年度教育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教育当局可以将薄弱学校的管理权交给学生、学校和家庭都认可的学校联盟,实施“连锁学校”计划。

 美国各学校也通过共享教育工作人员、资金、设备等方式,缩小学校间差距,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俄罗斯在新世纪启动了农村普通教育学校网络结构改革,推行农村学校网络结构整合模式。

 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大都采取了学区制推进的办法。推进学区制建设,其实质是中观层面上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关键看能不能冲破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力,核心是能否建立起和学区制建设配套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学区制建设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一校多区”,即学区长学校为“主校区”,其他成员(联盟)学校为区域位置不同的“分校区”。学区制能否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是对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感、执行力和教育智慧的考量。

 第二,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各国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欧美国家在推进偏远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方面走在了前列。1997年,美国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教育折扣项目”(Education Rate,简称E-rate),由“E-rate”基金为学校购买信息化设备,同时提供从20%到90%不等的折扣,以此提升贫穷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英国则主要通过建立国家学习中心网络来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俄罗斯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改革进程中,专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时代,要让广大师生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并自觉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生活当中,促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和智慧共享,培育每一位师生数字化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对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而言,在教学设施、师资条件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改善的情况下,革新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英国政府在2009年的教育白皮书中提出,要引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处境不利家庭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从2010年开始,政府将每年投入16亿英镑用于个性化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为低学业水平学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的补偿教育计划中,引入了挑战性课程、个别化教学等有效教学方式,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成绩,芬兰设立了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组成的教师团队,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在越南、老挝、泰国等亚太发展中国家,由于偏远地区学生分散、教师缺乏等原因,各国纷纷引入复式教学,以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的主旋律。只要抓住了关键环节,并且常抓不懈,再加之以服务、管理、保障措施的跟进,相信区域教育的水平会有切实的提升。“道”使然,规律使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