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心中美好前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孙松波

  教育人,订阅《中国教育报》,好像是个铁定不变的定律。1990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偏远的乡镇教书,现就职于小县城的教育机关。我一直是《中国教育报》的忠实读者,她每个栏目的特点和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97年香港回归,我看到该报文化周刊“立交桥”栏目的征稿启事后,注意到该栏目具有所用稿件篇幅短、发稿量大的特点,而我所在的乡镇中学正好设立了“回归之声”广播站,定期播放香港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些,学校还开展了书法、绘画、歌咏等竞赛活动,我感觉活动开展得很好,于是先后写了两篇两三百字的新闻稿,投给《中国教育报》,分别在当年的5月4日和6月22日的《中国教育报》“立交桥”栏目上刊发,而且很快收到了样报和稿费。学校校长赵衍生对政教主任辛培学和团总支书记张春说:“《中国教育报》都登出来了,说明咱的做法是可行的,是符合国家教育精神的。下一步,你们更应把这个广播站管好用好。”

  因为这两篇小稿的刺激,我写东西的欲望越来越强,自己也因此被借调到教育局机关工作,后来又得以正式调入,至今仍从事着我所喜爱的文字工作。前些年,我一年最多见报一两百篇稿件。从县级日报到《山东教育》、《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都有我的作品。我也因此成了在肥城、泰安,乃至山东小有名气的新闻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关爱。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接触过的《中国教育报》记者们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06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老师到肥城采访曾是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的武文梅,我全程陪同采访。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我就回家了。后来,我才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了武文梅的孩子,和武文梅聊到夜里10点多,然后步行了三四里的路才回到宾馆。她采写的关于武文梅的那篇人物通讯《心底深处永远珍藏一份感激》感人肺腑,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

  在《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看到了他们的无私无畏。在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会像他们一样,为了我所喜爱的工作,为了我所从事的事业,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向着心中的美好前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