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凝固历史的记忆(1983-1993)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20日一版

????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0月23日一版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九次会议通过议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1月26日一版

资料图片

????5月21日一版

????4月19日一版

??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9月25日一版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职教的发展任务。???11月14日一版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7月21日一版

??1993年:7月1日,国家教委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的计划,即“211工程”。??7月21日一版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了我国教育90年代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2月27日一版

 翻开30年、8600多期的《中国教育报》,除了飘香的油墨和泛黄的记忆,还有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壮阔波澜。

 过去的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30年,也是教育改革跨越发展的30年。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从城市到农村,如果说有一份报纸见证并记录下这个国家教育领域的每一项改革、每一次盛会、每一件大事,那她的名字肯定是《中国教育报》。

 从1983年创刊伊始,带着读者的关爱,我们与教育同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用一颗颗心、一支支笔,一张张报纸、一块块版面,见证了教育改革的光辉足迹,并以记者的神圣使命担当教育新闻宣传的重任,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30年的历史太长,这里,我们摘取30年来《中国教育报》重点报道的10件国家大事和30件教育大事,再现30年来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伟大历程。

1983年 “三个面向”提出

 重大政策:

 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和高度概括。

 见证者说:

  北京市景山学校原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贺鸿琛:1983年9月的一天,早上上班不久,我就接到了“邓办”送来的“三个面向”的题词,展开一看,我的心一下子蹦到了喉咙边,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我,激动得像个毛头小伙子似的大声喊:“小平同志给我们景山学校题词啦!”当天召集全校教师到会议室,市、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媒体的记者也来了。我以庄严而激动的心情,双手高高举起小平同志的题词,面对大家,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1983年国庆节,书赠景山学校。”

  宣读完,整个会场安静极了。紧接着,热烈的掌声,雷鸣般地爆发出来,经久不息,大家都沉浸在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海洋之中。

  不久,全国各主要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题词。从此,我们就和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一道,在“三个面向”旗帜的指引下,积极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试验,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探索进程。(本报记者 张春铭)

 相关报道:

 ■《要落实“三个面向”加速普教发展和改革》1984年4月24日一版

 ■《“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指针》1984年7月28日二版

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启动

 重大政策:

 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

 历史意义:

 阐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措施、步骤和目的,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见证者说: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1984年,中央决定制定教育改革的文件,先由教育部进行调研起草。当时,我在教育部政策研究室工作,参与起草了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方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起草工作首先由当时的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带领教育部的一些同志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起草小组的人员带着这些问题到各地调研。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例如,当时的高校毕业生实行“统招统分”,在财政、用人制度上管得太死,专业设置等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学校缺乏自主权。教育结构也不合理,最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比重太小。教育思想与内容也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死板。

  我们不仅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还汲取了经验,在《决定》中提出了把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在征求了众多人士意见、反复修改后,《决定》草案被提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于1985年5月27日提交政治局讨论通过。(本报记者俞水)

 相关报道:

 ■《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6月29日一版

 ■《精心组织教育体制改革的“施工”》1985年11月19日二版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

 重大政策:

 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历史意义:

 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义务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是我国第一个教育法。

 见证者说: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实施义务教育”是在“文革”后逐步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普及,开始酝酿实施义务教育。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当教育的后勤部长,明确提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发展教育”。

 我1985年从江西调到国家教委任副主任,上任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起草《义务教育法》。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先将指导思想、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体制、课程教材、办学条件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最主要的原则确定下来,因此,最初的《义务教育法》只有18条。

 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经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本报记者梁杰)

 相关报道:

 ■《做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模范》1986年4月19日一版

 ■《以极大的努力抓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1986年5月13日一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