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习实训与产业文化对接的重点,要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很好的养成训练,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和距离,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成才快”的目标。一些用人市场调研发现,企业老总“坚决不招应届毕业生”背后的原因,不是技能和知识的问题,是学生不能适应企业文化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标准,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融入企业的教育和行为修正。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实训管理、实训平台、实习内容、实习指导、教师能力等环节,要融入产业文化育人的内容、方式,并加强效果,必须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文化相融合。

    记者:完全企业化的实习实训,在育人方面有没有弊端?

    余祖光: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为根本出发点,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文化追求的终极意义是社会效益。但是,两种文化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和核心价值的同质性。两种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各有特点,如果能够相互对接和贯通融合,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佳境界。

    引进企业文化不等于全盘接受,否则将导致学校文化的自我迷失并进而使校园文化丧失了相对独立性,失去了本身的特色。职业教育在融合企业文化的同时,负有传承优秀企业文化,推进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的职责。因此,学校专业特色文化的构建,应当把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这是职业学校推进现代产业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

    产业文化育人的关键在师资

    学校文化变革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变革。产业文化的引进,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产业文化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率先提升自身的产业文化素养。

    记者:校企文化融合是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包括理念、环境、管理、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的融合,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引入和融合,需要怎样的师资队伍来保障?

    余祖光:教师是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校企合作引发的学校文化变革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变革。产业文化的引进,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产业文化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率先提升自身的产业文化素养。

    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师对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训教学模式还不熟悉,一种新的模式引进伊始许多老师处于消极执行的工作状态,不能主动、严格、认真地执行工作标准。个别教师的工作懈怠,管理不严甚至酿成了安全事故。例如,有的学生擅动机床,造成机床卡盘三爪被撞掉;有的学生袖口被搅在加工的工件上,导致手臂受伤。这些事例说明,教师的产业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障碍。

    为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创造有利条件和激励机制,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客观认识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对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深入企业、密切联系实际,在提升本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产业文化的熏陶,增强自己对本行业的了解、兴趣与热爱,培养行业文化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个有效的办法。在提升自身产业文化素质的同时,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在指导实习实训中、在自己的管理服务岗位上努力开展产业文化育人。

    二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自身再社会化的转变。提升产业文化素养是教师一次深刻的再社会化。青年教师从大学来到职业院校,逐步熟悉教学内容方法、适应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熟悉学生管理,成为一个合格教师,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次的社会化。如果青年教师能够主动深入企业、锻炼自己,在工作中再学习,就开始了再社会化过程。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习产业文化、了解行业概貌,掌握企业技术变化、劳动组织变革,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企业同行一起开发课程教材、一起建设实习基地,处处都是再社会化的课堂。人都有一种惰性,倾向于留在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习惯和经验的“舒服区”,教师也不例外。在校企合作的综合改革中,需要教师大胆跨越产业文化的门槛。

    三是职业院校的领导,要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局的高度,明确产业文化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为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为教师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创造企业实习、工作机会,并提出要求和考核指标。应当着力建设校内产业文化育人环境,便于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在工作的同时积累产业文化底蕴并提高产业文化育人的能力。还要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在采用新教材、运用新方法和接受新观念三个层面,投身文化变革。

【产业文化育人案例】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强化航运企业文化教育为主线,沿专业建设、专业改革、质量与管理、毕业生素质的脉络,制定了航海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抓住航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开发了《航运企业与航海职业文化》教材,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航海精神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学院与中国海运集团合作形成“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邀请航迹全球的老船长、贡献卓著的老劳模担任专业教员,从蒸汽机轮船到30万吨的超级油轮,从观星测天到全球卫星定位,从沿海航运到驰骋四大洋,展示中国海运集团航运文化所承载的内涵,使学生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学院还提出了航海实践型师资队伍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并结合上海市教委正在推进的“高校教师企业践行资助计划”,把航运企业文化在学校教学中进行传播,改变传统航海教育“重知轻行”,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从教育方案、环境布置、实训设施、教育人员、海上践习、工学互动等方面着手,在校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模式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把护理文化教育作为主旋律,在现有的文化课程教学中强化护患沟通等应用性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将文化应用性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探索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同时,系统构建护理教育的文化内容,根据全球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要求,结合中国的护理实际,从护理文化视野出发,构建护士文化核心能力群,主要包括关爱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学校针对护理教育的专业特色,系统开发语言类的《护士用语及写作技巧》、思维类的《护士思维及诊断技巧》、传播类的《人际沟通》、文化类的《护理文化》,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框,体现以文载医、医文统一的理念,把语言、思维、传播、文化从文化教育大一统的混合体中分离出来,以所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事迹为文化护理的杰出典范,形成了系统的护理文化教育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模式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引企入校”,在珠宝专业教学中开展“公司制”教学法的改革,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了解工作程序和规范,体验企业文化,为学生跨越企业文化门槛铺设了跑道。校企共同研制珠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用工作进程和工作任务书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计划,开发出由《能力标准》、《知识标准》和《职业规范标准》等组成的课程标准,成绩评价也按照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学校成立了“树信珠宝商行”,建立公司制教学法的实践平台,在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开展实践与探索。

    公司制教学法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进入岗位提供了过渡环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训练,真实的岗位任务有效提高了学生兴趣,学生学到的是实用的技能。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督评者,学习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工作中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和学习力,学生按班次上岗,考勤、打卡制度等让学生体验职业人的感觉,为适应将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实现了学生技能知识、行为态度、遵守规范的有效结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