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校建设:伊宁卫校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校长宾大章

    在祖国西北边陲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一所建校近70年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伊宁卫生学校。这是一所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培养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集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由校本部和奎屯分校组成,占地260亩,在校生达5000余人。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为社会培养了近2万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促进新疆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如今两年过去,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目标。日前,校长宾大章就示范校建设成果在推动学校跨越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接受了访问,以下是专访实录。

    抓住历史性机遇,把示范校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笔者:毫无疑问,国家示范校建设对伊宁卫校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机遇。请问宾校长,在建设之初,学校是如何推动这项工作的呢?

    宾大章:在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领导班子就意识到,这是学校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同时,应该尽全力抓好示范校项目建设。因此,在示范校建设之初,我们就采取“三抓手”“四保障”模式,激活学校内部管理,从而推动项目建设。我们的共识是:示范校建设的主要推力就是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建立起了规范、竞争、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师生发展为本,优化教育资源,全员管理,全面育人,精细运作,注重细节,强化执行力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抓质量、上水平、强特色、建示范,实现学校的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学校始终把示范校工作当作当前的重头工作,并紧紧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深入贯彻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先后召开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护理专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通过行业调研、专家多次论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创建了学校与企业(医院)相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做一体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护理专业“两线四段工学结合”能力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主线四阶段,分步递进,校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入院、驻点教学,1+1+1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由学校主导向企业(医院、行业)主导的就业模式转变,初步完成三大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学校还多方拓展师资培养渠道,学校软实力明显提升。我们知道,师资团队的建设是保障示范校建设及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随着学校发展和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推进,为拓展教学人员的思路、更新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教务处积极组织教学人员参加疆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更新教职员工的理念、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技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保障师资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引进和聘用紧缺专业和课程的师资,两年内聘用25名青年教师,32名教师接受“导师制”培养。示范校建设以来,教职工有200余人次参加疆内外各类培训、学习与考察。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发了示范校全员参与热情。

    示范校建设推动内涵发展,收获丰厚硕果

    笔者:请问宾校长,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成效如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效果如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宾大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示范校内涵建设的主线和核心,学校专业建设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同时,我们以岗位需求为引领,重构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了“办学目标职业化、人才规格实用化、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充分发挥各重点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并广泛征求合作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的建议,兼顾专业和区域特点,以医学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需求,整合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加强各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及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卫生类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行业所需人才,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岗位核心能力为要求的课程体系模块,即:职业素质课程、项目基础课程、项目课程及职业发展能力课程四大模块。

    学校以自治区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在原有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基础上,又建设9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核心课程。目前,学校共建成自治区精品课程6门,校级优质核心课程12门。同时建立了学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出护理、检验、影像、农村医学等专业40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

    我们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创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工学结合的一贯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设置医院工作情景、案例导入和布置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医学检验专业推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训—见习—实习教学“一贯式”链状教学模式,以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线,围绕知识应用能力安排实践教学,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强调教学并重、学做结合、以做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校构建起了含有三个重点专业教学资源的综合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信息公共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全国同类职业技术学院实现资源共享,辐射行业,服务社会。学校各重点专业在原有实训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新建驻点教学等方式,建成校内现代化仿真模拟开放性的三个实训基地,努力探索开放性实训中心教学与管理模式,校内临床实训课程比例增大,做到临床岗位要求与学校教学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培训、校内职业培训鉴定、社会服务多元化服务功能。

    学校充分发挥医药卫生行业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医疗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校企(院)合作理事会,伊犁州卫生局领导以及24位来自伊犁州直、农四师和县、乡的2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领导,作为校企合作理事单位的理事,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强化了学校与医院之间的深度融合的产学研长效机制,搭建了校院合作的互惠双赢平台。

    两年来,学校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整体发展”为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贯彻“外引内培、专兼互补、内外兼顾、理实并重”师资培养理念,形成现有“12334”师资格局,建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面的梯队建设,最终打造了四个专业教学团队。学校从临床一线选聘了88名专业技术骨干组建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学校护理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1人被评为国家职教名师,4人荣获自治区职业院校优秀教师称号。32名教师在全国第七届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荣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13个;15名教师在全国和自治区各类说课或技能比赛中获奖。 

    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笔者:请问宾校长,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示范校建设推动了学校跨越发展,那么示范校建设,对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贡献呢? 

    宾大章:我校始终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采取联合、定向、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最大限度地挖掘办学潜力,拓宽办学专业,提高办学层次,以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先后与疆内外高职院校联合开办五年一贯制高职专科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卫生人才。目前校学人数达到5300余人;其中普通中职教育学生人数为3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人数为2000余人,普通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为伊犁州各大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提供大量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满足了伊犁州医疗卫生单位发展建设中的人才需求。

    随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向纵深化发展,学校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各专业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积极参与行业中,护理专业带头人为伊犁州护理学会的常务理事,影像专业带头人李先军主任为伊犁州影像学会秘书长,多名教师担任伊犁州医疗事故专家库的成员,病理教研组专家为伊犁州病理学会理事单位,学校定期组织影像、病理行业的读片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免费向合作医院开放,在与行业进行交流的同时,提升了教学人员的实践能力,增强的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