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精品特色名校 办人民满意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精心育桃李,一路创辉煌。从1903年创校起,榆林中学已走过110年的辉煌历程。这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名校,先后有张季鸾、李鼎铭、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众多名师在此执教;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杜聿明、柳青、高景德等一大批在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学校是陕西省首批确定的15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2012年6月被陕西省教育部门命名为“陕西省示范高中”。

    榆林中学2007年整体迁入新校址,校园占地面积270亩,总建筑面积122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1个,学生3800人,教职工341人,其中一级教师110人,高级教师75人,特级教师9人,研究生学历34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教学能手11人,省级“三五”人才3人,省级劳模2人,省级师德楷模1人,省市级标兵能手42人。

    近年来,校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学校现状,提出“转作风,夯责任,拼质量,创名牌”的工作思路。学校以培养大气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理念,创新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推进课程改革……这所百年名校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办学理念:

    培养大气的高素质人才

    把一所学校办成精品名校,就要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办学宗旨。

    走进榆林中学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培养大气的中国人”八个大字,这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大气是一个人正气、志气、勇气、才气的集中表现,是百年榆中的文化基因。从原校长杜斌丞、教师李子洲到学生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身上,都折射出了榆中人的大气魄、大胸怀、大手笔。学校以百年榆中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切入点,把文化气息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学校秉承“科学民主,求实创新”校风,“为学生和谐发展服务,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的办学宗旨和“怀天下、求真知、报国家”的校训,彰显了百年名校的特有文化底蕴。

    学校还制定各类规划计划来体现办学理念,全面打造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级中学。2010至2011年,学校分别制定了《榆林中学三年行动计划》、《榆林中学六年发展规划》、《榆林中学十年发展规划》,大思路酝酿,大框架建构,大手笔描绘,细致全面地勾勒出了榆林中学的发展蓝图。

    管理创新:

    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榆林中学的管理创新在于推行精细化管理。学校坚持“科学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学校建立了“校长—处室—年级”三级管理体系,实行层级负责制。校长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正确有效地行使决策、指挥和监管的权力;分管校长对分管业务有效行使决策、指挥和监管的权力;各处室和年级部将学校的决策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各个管理层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细致严密的管理网络。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要管理好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制定了《榆林中学师德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程序,成立了“榆林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领导小组,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学校还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讲比赛、全员创先争优活动和师德建设月活动,使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布置到位、实施到位、考核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常如正老师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楷模。

    教师要由“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这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贯指导思想。为此,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实施“充电”工程,着力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一是制定了《榆林中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在岗在职读研、读博,提高学历和业务能力。二是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学校专门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徐赐成教授、全国课堂教学改革专家——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等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有计划选派部分领导和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理念。四是每年进行一次“教坛新秀”竞赛和课件大赛,并积极推荐中青年教师参加市、省赛教和外出示范讲课。各类业务培训的深入推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校园文化:

    打造精品名校“软实力”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学校特色办学、文化育人的基本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榆林中学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怎样把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好、发扬好?新时期榆中人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榆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学校先后建起校史馆、校园文化橱窗专栏、宣传牌匾、文化广场等,为学生成长创设了良好的德育、美育环境,并精心编写《榆林中学校园文化手册》,让校园文化进头脑、进心灵。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陕西省教育部门评选一等奖。

    学校以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一是开展校史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等德育系列活动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开展艺术节活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同学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舞蹈、歌曲、小品、相声、器乐、朗诵等节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艺的大舞台,提高了学生追求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同时也发掘了一大批文艺人才。《三秦广播电视报》全面报道过此类活动。三是开展科技节活动。学校每年举办的“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既有“科普知识”竞赛、“我与科技同行”演讲比赛,还有电脑设计制作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园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学校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地理科研教育基地”、“地理科研教育先进单位”,有169名学生获得了奖励,其中“小博士”5名,一等奖33名,二等奖39名,三等奖52名,优秀奖40名。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园网站等文化宣传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培养锻炼出了学生,涌现出了一批“小诗人”“小作者”“小编辑”和“小播音员”。

    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品行。优秀的校园文化既是为学生今天的和谐发展服务,更是为学生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对学生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懂得了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班级同学用祈福、捐款、编辑诗集等形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全校师生给汶川灾区捐款5.8万元。

    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学校在认真领悟新课程改革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支架探究教学”模式,这也是榆林市首个高中领域的国家立项课题。

    从2010年开始,学校精心筹备“支架探究教学”实验工作,于2011年3月制定了《榆林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榆林中学支架探究教学模式》等基础文件,印发了《榆林中学支架探究教学学习资料》。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组建了有164名教师参加的42个国省市课题研究小组。

    “支架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一些国内外先进教学流派的精髓,结合学校实际创新而来。基本思路是“导—学—教—用”的过程,基本教学流程是支架引导—梯次探究—运用质疑。全力倡导“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表述条理化”,化讲为问,以问促学,努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展示自我、体会成功的舞台。

    目前,学校的“支架探究教学”实验呈现出了喜人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课改先锋。“支架”实验启动后,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全校上下课改气氛浓了,研讨教学问题的多了,互相听课的多了,学生学习的天地更广阔了,思维更加活跃了,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了,师生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通过“支架探究教学”的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课堂教学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支架探究教学》简介在《教师报》和《陕西教育》公开报道,在陕西省标准化高中校长年会上,吴忠宝校长作了“支架探究教学理论和实践”专题发言,并被评为一等奖。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校领导带头做课题、搞研究,使学校形成了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吴忠宝校长负责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刘生来副校长负责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实现双主体的探索》两个课题已结题,并评为优秀。同时,甄士江老师负责的《“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被确立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通过课题研究,开发出了七大领域12个科目的对应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如《生活与语文》、《路遥和陕北》、《数学与生活》、《高一英语写作》等30个校本课程。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编写的校本教材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深受学生欢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农田拾稻穗活动     下一篇:2013中国国际教育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