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文化”不能让孩子习以为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据报道,近日有家长反映,广东省东莞市一民办学校初一某班生物教师规矩严苛,学生考试90分以下差10分打一下。在最近一次的测试中,全班49名学生中有46人被教师用铁棍敲打手掌。令人意外的是,事情曝光后,在涉事教师向学校做出书面检讨、学校准备调整该教师岗位时,却收到全班学生的联名信,希望学校不要换老师,因为该教师是一位“好老师”。

    教师该不该体罚学生,法律已明文禁止,本就不用讨论。可是现在学生不介意,校方反倒为难了,何况学生说的理由会得到许多人尤其是家长的认同——教师严厉,难道不是为了学生好吗?然而,可怕的地方恰恰在这里。对教师只要求严格,而且越严越好,体罚也不为过,在中国几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子教”,体罚学生称得上“论证充分、实践丰富”。一些教师习惯体罚学生,这不奇怪,因为他们是这套“教育文化”的得益者。奇怪的是,初一学生涉世未深,却已为体罚教育方法所折服,而甘愿挨打。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

    承认“教育文化”的实在,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如此文化是怎么内化到孩子心灵中去的,以至于成年人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而设置的禁止体罚的规定,竟会遭到被保护者的反对?在中国,对一切惩罚式教育的认可,是在我们所有人不知不觉中“入耳入脑”的。应试教育之下,有多少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谆谆教导下刻骨铭心地记住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多少成功人士都在异口同声地传授“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学经验?睁开眼睛看看,竖起耳朵听听,身边可有多少快乐学习、愉悦学习的标语和口号?在经年累月的浸染熏陶下,一个从小就没有体验过学习愉快、从来没觉得学习痛苦有什么不对、甚至认为不痛苦就没有学习的“存在感”的学生,到初中自然会深入骨髓地认同体罚,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其实,所谓“文化”就是不用教育也已在内心的“第二天性”。这个“不用教育”指的是,谁也不是教育者,但每个人同时就是教育者,既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别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教育,还无时无刻地进行着自我教育。如此道理在平时或许会让人觉得纯属说教或故弄玄虚,无法容忍,但初一学生“自愿”挨打说明我们的教育文化确实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因此,无论是否处分涉事教师,学校的领导都应该抓住机会,让全体师生明白,严格不是教师唯一的优点,用体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当的教育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权益不能允许任何人在“为他们好”的名义下随便剥夺,要让教师牢记遵守法律比取得眼前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这些,不仅对未来一代的成长有好处,对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有好处,对改进中国教育文化有好处,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也有好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