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之上,赢的是方法与坚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常规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石

    ▲制度不应当冲突

    常规管理在完善中成熟  本版图片由赵国品绘

    ■戚业国

    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在校园的生活状况,提高常规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尽管人们普遍认同常规管理的重要性,但学校常规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推动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对这方面的系统探索并不多,已有成果更多是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小学管理实践,试图对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探讨。

常规管理制度的理解与建设

    学校管理制度在周而复始的常规运行中对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内容与作用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最基本的日常运行管理制度,这样的运行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循环往复,基本制度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常规运行中对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主要指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德育常规管理制度、行政常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还包括教师常规管理制度、课程常规管理制度、教科研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文化管理制度等。具体说来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对日常工作的规范。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规定各类经常性工作的相应要求,规范的都是经常发生的日常学校活动,是每天学校运行的基本依据,常规制度建设可以保证学校有序、高效运行,是学校管理的工作基础,没有良好的常规管理难以保证学校稳定的质量和正常的运行。

    二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教育教学是学校最为主要的工作,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常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内容、流程、基本方法等方面,因此是保证教育教学稳定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常规管理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

    三是师生习惯养成、学校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教育的重点,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学校文化形成都需要在常规管理中不断完善和积累。因此,学校管理要把日常的常规工作做细、做好,平常的工作做到精细就不平常。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来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靠常规管理的不断积累。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一节课一节课积累的,差生是一节课一节课落后下来的,行为习惯是一点点养成的。必须把常规管理作为保障学校质量的重点,注重在日常的管理中生成和体现。

    五是考核的主要依据。学校的考核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最主要依据就是常规管理,完善的常规管理是获取学校运行信息、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制度服从目的原则。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制度的目的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制定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制度。防止“为制度而制度”,制定了制度却不清楚要达到的目的、或无人执行落实的尴尬情况。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不能像“打补丁”一样,有什么问题就制定什么样的制度,需要更多从总体出发和思考,根据总体需要和安排进行制度建设。

    制度自恰原则。学校常规管理的制度有很多,不同制度之间不应当是冲突和矛盾的,应当相互衔接包容,如果发现制度有冲突,就应当尽快启动制度的修订工作,解决相应冲突。

    制定制度的协商原则。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与广大教职工的日常教育生活息息相关,常规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允许所有人表达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要坚持充分协商的原则。制度的出台应当先得到大多数相关人员理解和认可,对不同意见进行充分协商,在取得绝大多数支持后再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要避免因简单多数通过高争议原则的制度所导致的执行困难。

    制度实施的无例外原则。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实施中,所有对象一视同仁,制度执行不应有例外,哪怕有充分的理由解释违反制度规定的原因,也应当功过分开,各自按制度规定对待。在制度执行中的“无例外”才能树立制度的权威,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制度最少原则。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次把所有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实际管理需要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总体上要坚持制度最少原则,能少不多,不追求制度更多,仅仅追求制度更加必要和更加有效。

    制度检查评价原则。所有常规管理的制度一定要得到有效落实,所有制度规定都应得到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没有办法检查落实的制度宁愿不制定,否则就会损害制度的权威,大大降低制度的效能。

    制度补偿原则。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有些制度的违反是“情有可原”的,有些可能是“善意的违规”,这样的时候不应放弃制度的执行,只要制度没有修订就应得到严格执行,但不合理的因素应当给予另外纠正和补偿,同时启动制度的修订,修订后按照新的制度规范执行即可。

    先制度后问责原则。学校的责任与问责应当与制度的完善充分结合起来,应当坚持“先制度后问责”,即问责是基于制度的,如果没有制度即使具有很大责任、造成很大损害也不应当惩罚,而应尽快启动制度修订,尽快补上相应漏洞,即所谓亡羊补牢。

    制度升级原则。任何制度都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制定的,随着发展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不适应,这时就需要启动制度的修订工作。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在不断完善中成熟起来。制度的修订应当成为主动行为,不能等发生问题、发现漏洞才启动制度的修订工作。

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将比较成熟和有效的经验与做法,经过民主程序和有效性、必要性分析,可以系统化为常规管理制度。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途径

    学校长期积累的办学经验、形成的各类制度和规范系统化为常规管理制度。多数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都是在长期办学积累的基础上,将比较成熟和有效的经验与做法,经过民主程序和有效性、必要性分析,逐步系统化为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但每一所学校都有针对自己特定办学条件运行的经验积累,因此在常规管理制度建设中,要注意把学校长期坚持的比较有效的管理规范、制度和做法纳入到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中来。这是每一所学校都应注意采用的常规制度建设方法。

    直接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和相应规范制度范本进行改进优化而形成常规管理制度。就是通过对其他学校比较成熟的范本进行分析改造形成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这样的方法看起来比较快捷,也容易吸收最前沿的经验和做法,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比较容易脱离学校实际,较难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充分认可,因此学习借鉴中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征询学校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学校日常管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在分析中优化形成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体系。这种方法是从分析学校常规管理中的漏洞与不足开始,系统分析并找到漏洞和不足,然后补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一起完善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制度规范体系。一些管理比较成熟、到位,运行比较好的学校可以更多考虑采用这样的方法推动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有关方面对学校管理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常规管理制度。也就是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上述三种方法,通过顶层设计和分项完善,逐步形成学校比较完善的常规管理制度。目前教育管理中普遍重视管理标准的引领,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种种要求,可以结合这样的要求和有关学校管理标准,从完善自己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框架入手,逐步完善形成全面的常规管理制度体系。

    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要求

    注重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发动、组织和动员。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无论采用哪种制定的具体方法,都要注意整体的顶层设计,强调作为常规管理制度所要达成的目标、要实现的目的,明确每一常规管理制度在整个学校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方法上,学校主要领导和班子要形成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结构框架,在这样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制度框架体系建设的讨论中,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大家共同关心、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注重民主参与,自下而上地形成各项具体制度的草案文本。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确定后,具体的制定过程一定是民主参与的,因为只有最广泛的民主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得到认同、最大程度调动执行和落实制度的积极性,也为制度的具体执行奠定民意基础。制度规范总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自由”,制度规范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更需要广大教职工的充分理解和认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