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阳锡叶 唐仲扬

    位于三线城市,创办才9年,又是民办高职,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危机”的背景下,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却办得红红火火。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3年实际报到人数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尤其是2013年,计划招1850人,实际报到2400多人。

    同德职院“生源不愁”的原因何在?“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办学者这句既简简单单又充满情怀的话,正是这所地方高校办学成功的根本原因。

    把“高质量、平民化”作为办学追求

    “2013级2400多名学生,90%都来自农村,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一直是我不懈追求的一个梦!”学校创办者、董事长李少夫说。

    办学20年,李少夫夫妇始终不改办学初衷,那就是立志为家乡、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这些年来,同德职业学院一直面向农村宣传,面向农村招生。学校现有在校生6900余人,90%来自湖南、贵州、甘肃等26个省份的农村地区。

    “高质量、平民化”是学校的办学追求,学校党委办主任肖才枝告诉记者,为确保农村学生上得起学,学校收费在湖南同类院校中是最低的。学校领导一致认为,公益性是民办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学校所招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绝不能高收费。

    9年来,学校特地为1100多名来自贵州、内蒙古、甘肃等西部省份的贫困生减免学杂费,拿出100多万元补助贫困生。

    三成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

    令人吃惊的是,同德职业学院已毕业的11届11391名学生中,有3000多人自主创业成功。毕业生刘平,开办飞达物流等三家公司,现有资产5000余万元;毕业生秦兰,开办养猪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毕业生李子良,在广州开办电脑公司获资产千万元,并借给学校200万元资金常年周转使用,以感谢学校培养。

    “我们的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有事业心。”同德职业学院副院长潘能钧说,近年来,学校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充分利用资源,打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实训与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六业(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就业、创业)贯通的人才,尤其是培养能吃苦、能创业、能致富的人才,学生创业氛围浓厚。

    张德福来自南洞庭湖边的沅江市农村,是学校水产养殖专业首届毕业生,目前拥有141亩水产养殖场,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如果不是靠学校,我根本没有资本创业。”张德福说。

    原来,学校新校区有规划用地2000余亩,其中有400余亩水面。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凡有创业愿望的,便由学校发给学生1万元创业基金,购买鱼苗,免费利用水面进行养殖,3年之后创收再还给学校。学生既能实实在在学知识,又能动手创业赚取第一桶金。

    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给学生创业基金购买花卉苗木,利用学校的苗圃基地,3年后已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今,学校已发放100多万元创业基金,重点资助20多名学生在校创业。

    学校学工部部长蹇少祥说,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吃苦、专业能力强,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专业与“农”字挂钩,科研向“农”字靠拢

    瞄准武陵山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发展实际,适应现代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转型需求,同德职业学院着力打好“农”字牌,谋求全面转型。

    “湖南武陵山片区现有本科高校设置的农学学科门类专业仅为3个,远远不能满足武陵山片区对农林技术人才的需求。洞庭湖区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到2020年,片区科技人才要达到141.5万人,尚有缺口71.3万人。”同德职业学院院长管天球告诉记者,“这给我们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给学校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学校目前已成立“南方木本粮油研究所”、“南方生物能源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在校内新建农学方面创新创业基地1300亩,与企业共建了万亩木本粮油科技示范园,为湘西北及武陵山片区的10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提供良种和技术、生产生态示范。同时,专业与“农”字挂钩,科研向“农”字靠拢。

    同德职业学院为“农”服务的办学定位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和常德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先后对学校给予奖励和支持资金达4200万元,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规划土地2000余亩给学院,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农服务,就是要培养热爱农业、能够带头强农富民的技术技能人才。”李少夫说,今年,学校开始对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免费上学,带薪读书(勤工俭学解决学费),高薪就业,调动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