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 左起:吴俏燕(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李应东(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海燕(党委书记)、李金田(校长)、王安平(党委常委、副校长)、郑贵森(党委常委、副校长)、史正刚(党委常委、校长助理)

    学校顺利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验收,图为整体验收工作汇报会。

    文艺演出

    经典医籍诵唱比赛

    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

    2013年7月,正当人们惊叹甘肃中医学院高考招生本科录取线又创新高时,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北京传来: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甘肃中医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办学层次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仅有的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此举填补了甘肃省高等中医药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空白,标志着甘肃中医学院的改革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甘肃中医学院成立于1978年,是目前甘肃省仅有的一所省属医学类本科院校。这样一所办学历史只有短短35年的大学是如何不断进取,顺利实现自己建设博士点之梦的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甘肃中医学院。

     立项 科学谋划求跨越

    2008年,甘肃中医学院立足省情、院情,向省学位办及上级有关部门递交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申请;2009年4月获准立项,从此拉开了该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序幕。

    该院把立项建设作为引领和带动各项工作的抓手,统一思想,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坚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科技平台建设和科研开发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面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坚持实施学科队伍建设、科技发展与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确保学院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等三个一级学科达到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力争通过国家学位委员会博士单位整体验收,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使学院具备多层次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学院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成果 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近5年的扎实建设,甘肃中医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5年来,该院新增本科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获批国家、省级特色专业5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2010年获得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连续5年稳居我省高校前列;近5届研究生毕业率为全部,学位授予率9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制度体系,与相关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积累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为博士生培养和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2009年以来,先后有12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和1个二级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学位点建设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的全部二级学科。

    在科学研究方面,2009-2012年该院共获各类科研项目549项,其中国家33项;获得各类奖项107项,其中省部级13项;获得专利授权17项;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支撑任务,是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指导单位。据刚刚得到的消息,甘肃中医学院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项。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提高,2009-2012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364篇,其中核心期刊及国家论文665篇;28人主编、134人参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计443部。主办的《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儿科杂志》和《甘肃基层卫生》3种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不断提高,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平台建设方面,按照“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高起点、高水平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强的硬件和技术支撑。“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建成了中药生药实验室等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和二级科研实验室;建成了“中药药理与毒理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实验室”被确定为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3年来,引进和在职培养博士38人,研究生导师总数增加到249人,其中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该院先后选派专业技术人员114人次到国内外进行访学、讲学和进修;83人次参加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各类进修学习;9名教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9名教师入选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

    在基地建设方面,依托“附属医院联盟”平台,每年召开临床教学基地联席会议;在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建设了8个临床研究室;中药学科先后建立了研究生培养教学基地7个,本科生实习基地17个,对学科实践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措施 “六高”目标引领建设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甘肃中医学院锁定六大目标引领博士点建设,即人才为本,着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科研先行,着力打造高层次科研成果;学科引领,着力构建高水平学科框架;质量提升,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条件支撑,着力提升高标准保障水平;基地建设,着力保证高水平临床教学。

    该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改革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汇聚了支撑博士点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一是坚持高端引领。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学位;聘请知名专家对学院学科建设进行指导,促进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和博士生导师队伍形成,为开展博士生培养创造条件。二是打造人才优势。重点加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人才计划,培养和遴选博士生导师,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提高人才效能为核心,引导人才定方向、进团队,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为立项建设工作贡献力量。

    该院瞄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前沿和甘肃的开放开发、陇药产业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重点,以质量为导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形成了抓项目、带团队、出成果、建平台“四位一体”的良好格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承办了2010国际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大会、2012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搭建交流平台,开阔视野,扩大影响,积聚人脉;支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访学、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与知名大学的深度合作,促进学院的开放式发展。

    甘肃中医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大力实施中医药特色发展战略,坚持走以中医药为重点的特色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现代医学,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学科定位,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使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立项建设工作。积极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甘肃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支撑,多方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着力打造满足高水平研究需要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基地,扎实推进学科内涵建设。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升级、政策咨询、文化创新等,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度。

    甘肃中医学院始终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博士单位建设立项以来,进一步完善本科教育模式,以个性化、差异化、创新型培养为原则,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厚实的教育培养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制定研究生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控措施,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消息树     下一篇:教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