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村”里的经济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阳锡叶 10月28日发自湖南永顺毛坝乡

    原来有18个村小,现在只剩7个,毛坝乡许多村的孩子,只能集中到毛坝乡九年制学校就读,家校距离最远的达到25公里。

    让记者惊讶的是,毛坝乡九年制学校有842名学生,可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却有近300名,陪读的家长也有200多人,学校所在的村成了“陪读村”。

    这个由老人与小孩组成的特殊群体,分散在学校周围的民房里,房租每年200元到800元。

    在学校中学部的道路旁边,记者走进了一间由空心砖砌起来的民房。57岁的陪读老人蒋翠英与记者聊起了她家的情况。

    蒋翠英是毛坝乡观音村人,2009年,由于观音村小学的教师退休,学校只能停办,家里两个孩子上学要到25公里外的九年制学校。大孙子11岁,读五年级,小孙子7岁,读一年级,“我就是陪孙子来读书的,老伴在家里种田”。

    算起陪读的“经济账”,蒋翠英颇有些心疼。她告诉记者,房租一年600元,祖孙三人一个月生活费大约在500元左右,一年有8个月,加起来就是4500元左右。“自己干农活赚不了几个钱。儿子在广东打工,做抛光,对身体有害,我都想让他不要干了,不过不干又没钱。”

    为了帮儿子减轻负担,每个星期五,蒋翠英都要带着两个孙子回家,然后帮着丈夫做些农活。她说,如果家门前的村小还能继续办下去,那就方便多了。

    说起这个情况,几位来自观音村、五寨村的老人也都附和说:“如果孩子能在家门口读书,那肯定方便。”

    当然,他们也算起了另外一笔账:在村小读书是方便,可教学质量没有乡里高。学校领导说,现在农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都好了,有的家庭也愿意多花钱到乡里来读。

    走出“陪读村”时,与几位老人聊天的场景仍萦绕在记者眼前,对村民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近上学、上好学校、有好教师,这样既方便了孩子,也减轻了家庭负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万人计划”名单发布     下一篇:农博园里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