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南京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京市农村中小学食堂提升工程让农村孩子享受“舌尖上的幸福。”

    南京聋人学校学生在新教室里使用ipad上地理课。南京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投入2亿元为学校整体出新改造。

    南京市第一中学一批骨干教师流动到瑞金路校区,让该校赢得百姓信赖。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南京市铁心桥小学学生在崭新的运动场上参加“快乐星期三”橄榄球兴趣小组活动。

    南京原14个区县2009年全部通过首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区县建设水平评估,以此为节点,南京市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快全市义务教育从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要求。

    在南京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走访时,笔者发现,南京通过超前的政策顶层设计、智慧的多路径资源配置、博爱的政府扶困助学体系构建,开创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崭新局面,让生活在这座崇文尚教的教育名城里的孩子们普享优质义务教育

     投入:2亿元和10亿元

    【数字】“十二五”以来,南京市本级转移支付农村学校的财政资金超10亿元。近两年,南京投入2亿元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堂,保障农村孩子“舌尖上的幸福”。

    【故事】高淳区漆桥中心小学,学生们上午在崭新的塑胶跑道锻炼玩耍,中午在改造一新的学校食堂吃着“比奶奶做得还香”的热乎乎的饭菜,中午原先校门口爷爷奶奶组成的送饭大军不见了,街道城管队员直呼“清闲多了”。

    地处南京南端的高淳区刚刚撤县建区,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生早一步拥有了不亚于城市中小学的教学生活条件,切身体验到了“舌尖上的幸福”、“足尖上的快乐”。

    2009年,南京首批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标志着义务教育全面达到了省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从那时起,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侧重点已转到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上。”南京市教育部门领导表示。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工作意见》、《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坚持把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经费投入就必须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市教育部门领导表示。据了解,南京根据市教育部门、规划部门等共同编制的《南京市中小学校园用地控制规划》、《南京市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等规范性文本,对全市城乡学校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形成学校分布均衡、服务半径适中、服务人口合理的教育结构,在规划城乡发展的同时,同步规划教育发展。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南京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16.97%,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达83.75亿元,近5年来,市本级转移支付农村学校的财政资金超过10亿元。南京实施“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建设工程”累计投入2.4亿元,共完成180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塑胶运动场地改造。同时,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堂提升工程”,近两年累计投入2亿元,改善食堂面积10多万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生就餐环境彻底改善,学生在校就餐率由平均不足50%上升到90%以上。 

    南京为构建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战略,打造城乡携手、资源共享的立体格局,用3年开展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市的中小学全部实现了“校校通”,99%的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了规定标准,98%的城乡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十一五”以来,先后启动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农村小学提升工程、现代化小学创建工程、区域教育面现代化创建、示范初中创建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运动场改造、农村中小学食堂提升工程等,高位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南京市教育局每年安排1000万-12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用于暑期组织千名农村教师进城免费培训;开展“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行动”,实行城区与农村,区与区、校与校结对帮扶。

     扶困:3700万和1800万

    【数字】2012年,投入3700万元用于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年来,南京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券”资助金额达1800多万元。

    【故事】自从担任新学校莲花实验学校校长以来,原建邺区热点学校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校长李建华就把起床的闹钟提前了半小时。这所学校80%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要求教师们从细节上注重“有温度的教育”。“我们甚至连卫生间都配了手纸,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他介绍,该校设立了全市首家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心,“融合教育”研究成为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据介绍,建邺区政府按照一类标准为学校新建了校舍,占地34000平方米,校舍面积是26292平方米,现有学生1602人。建邺区对全区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做到了全接纳、同城化、共发展。

    2012年,南京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有3700万元作为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在南京,7万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普享同城待遇、同班就读、同步发展的“三同”教育。为提高他们受教育质量,南京近年不断扩大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目前初中接纳率实现全部,小学接纳率也达到95%以上。鼓楼区原宁工小学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他们开展“三同教育”曾受到国家表彰,2012年,鼓楼区教育部门将该校纳入热点名校拉萨路小学教育集团并更名为宝船小学,还选派拉萨路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江和平出任校长。 

    长期以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特殊困难学生的义务教育,是南京的教育经费的倾斜重点之一。

    今年9月1日,在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区之一的栖霞区南湾营保障房片区,新建成的南京市第一中学马群分校正式启用。漂亮的校园和第一中学派来的校领导让家长和学生们兴奋不已。“十二五”期间,南京将先后有十多所像第一中学、金陵中学、南师大附中这样的品牌学校陆续进驻全市四大保障房片区,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中低收入家庭的门口。从2003年开始,南京就率先全国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发放义务教育助学券,之后不断地“扩容提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中城乡低保家庭、纯农户低收入家庭、特困职工家庭等六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全市普惠性免收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之外,还能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享受财政拨付的生活补助。

    在南京聋人学校,一群聋孩子正在提档升级后的新教室里用ipad上世界地理课,学生们正在用手语热烈讨论着欧洲的风土人情。据该校校长陈金友介绍,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在南京受到高度重视,残疾学生教育长期坚持全免费,全市对特殊教育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的8倍安排公用经费,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部门投入1亿元为我们学校整体出新,学生成长环境让很多外地同行很是羡慕!”据悉,全市90%特教学校已达到江苏省现代化标准。2012年,南京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南京特殊教育“双业创优”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加快全市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从义务教育向学前3年和高中阶段延伸,实现残疾学生15年免费基础教育高位普及。初步形成升学教育体系完善,升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服务融为一体的南京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在博爱之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不能忘了困难群体子女、残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吴晓茅表示,在南京,这些群体对教育认同度很高,值得欣慰。

    优质:80%和95%

    【数字】南京80%的小学达省市现代化小学标准,95%的初中为省级示范初中。

    【故事】地处闹市区的南京市第一中学瑞金路校区今年为招生人数装不下而犯愁。“两年前,我们刚和瑞金路中学合并时,初一新生也就招到243人,学区生仅比上年多出30来人。”该校副校长朱刚介绍,作为市区教育部门合作的典范,一中管理团队进驻、制度输出、教研帮扶、资金输入四管齐下,两年下来这所学校迅速赢得老百姓口碑。“我们也有些意外,今年初一年级一下子招到485人,学区生大量回流,班额全部满员。不少附近的非学区生进不来还发脾气。”无论是在老城区,还是在长江以北的浦口区,或是在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区,南京市第一中学所到之处,优质资源不断放大,当地老百姓高度认可。

    与朱刚同样犯愁的还有玄武区新挂牌的立贤小学的校长,他总是在拒绝上门择校的家长。在名校集中的玄武区,这所学校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立贤小学原是城北小区配套的一所新校,玄武区将其作为热点学校成贤街小学分校,通过办学品牌、骨干队伍和教学管理输出,如今这所新校孵化成熟、破壳而出,成为城北地区家长们追捧的“香饽饽”,学校也就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