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思想力人物年度面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1年,教育家周刊一如既往地关注“人”,努力发现和推介思想力人物——那些对教育有独立思考,且在实践领域产生影响的人。我们还不断拓宽视野,关注的目光从周刊不断向外延伸……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本报的相关报道中,众多的教育追梦人、教育行者,普遍具备思想力人物的特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在广阔的中国教育天空里留下了飞翔的痕迹。年终岁末,回望他们所走过的步伐,重温他们的教育梦想、教育理想,重读他们的非常之举,期待有更多的读者能从中读出共鸣、读出自我,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前行力量。

  罗崇敏:挑战尺度的“奇官”

  2011,罗崇敏与公众一起讨论“虎妈”,跟大学生一起谈天说地,每天至少发两条微博……人们说,罗崇敏爱“折腾”——在他就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后,云南省教育厅55岁以上处级干部全部卸任,全厅处级、副处级干部公开竞聘;云南省10个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职位向社会公开选拔,因“减负不力”免职十多位校长,大幅度倾斜民办教育,率先在全国提出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甚至将主倡的“三生教育”推向全国,等等。

  曾经有媒体这样形容罗崇敏: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官员,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官员,一个没有可复制性的官员。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在他被人们频频称道“敢于挑战尺度”的时候,他特别强调自己与其他改革官员的不同:“我是整体地改,系统地改。”于是,在没有向上级汇报的情况下,时任云南省红河州州委书记的罗崇敏推行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乡镇长直选。调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后,他又一次没有“上报省委高层”,宣布2012年云南全省取消统一中考

  “奇官”和“奇招”,让罗崇敏饱受热议,但他在化解这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时,依然自信,“改革者只能引领,不能迎合”。同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探寻一下是什么力量让罗崇敏坚持改革直到今天,他的实践又给变革期的中国提供些什么,也许,这样的思考才是对教育主政者最大的启示。

  新闻链接:本报第403期《教育要主动引领社会发展——专访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张卓玉:教育革命在悄悄开始

  在网上搜索“张卓玉”,几乎都是他到山西各地调研课改,与校长、教师座谈的新闻。正如本报在对张卓玉专访中对他的评价,“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行走方式,每到一地深入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是他惯常的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他多年来的一种教育情怀”。

  作为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说:“多年来,我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的体制内的世界和理想的学术性的世界。”两栖式的生活,让张卓玉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2009年,他把自己一系列人本主义的理论思考,梳理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中。而此书,也被媒体认为是“20年来,中国绝无仅有的一本教育奇书——熔思想性、实用性、系统性于一炉”。

  2011年,张卓玉一系列关于“教育革命”和“教育变革”的论述,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张卓玉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一场变革,而不仅仅是改革。这场变革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变革。

  “这场变革最核心的是要把学生的快乐成长、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张卓玉说,这场变革将是现代学校出现以来,一次全球性的最为深刻的教育变革。

  我们知道,教育革命和其他领域的变革是有区别的,是静悄悄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已经开始了。关于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能蓬勃开展起来,我们将拭目以待。

  新闻链接:本报第361期《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专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李南沉:“课改书记”

  李南沉,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区委书记,人称“课改书记”。他自言,常常会因为教育而睡不好觉。在他任职的殷都区,课改成为最大的“政治”。他常说,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内部的事,要上升为全区意志。他让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分管教育,并公开说,谁不课改,立马拿下!早在他任该区的区长时,当年全区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元,他却敢让政府筹措1个亿搞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造。如今的殷都区,最好的学校不在城里,而在乡村。

  做过教师的李南沉,曾语重心长地对校长和教师们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好不要甘当教书匠。教育工作者跟其他职业人不一样,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的孩子,他们在我们手中是要成长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读书来真正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他曾向全区教育工作者推荐了4本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的《爱弥尔》、袁贵仁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拉伯雷的《巨人传》,并与老师们一起共读。在全区教育经典名著阅读研讨会上,李南沉带头畅谈了自己的读后感:“现在,我们从学校开始,来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体制革命、心灵革命,培养一代新人、一代巨人……我们要有一种气概,打不开保守的大门,就把房顶掀掉!”

  2012,期待中国能不断涌现出更多像李南沉这样有魄力的“课改书记”!

  新闻链接:本报第383期《课改:为了培养一代人——访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区委书记李南沉》。

  张雷:重写“新教育学”

  在前景学校,一个老师竟然可以同时上4个班的课,简称“一拖四”。这个“课改神话”的缔造者是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雷,其实关心和了解课改的人们都知道,前景学校还有3个谜:

  第一个:“一拖四”这样的课是如何上的,为什么要让教师这样上课?是冒失冒进,还是教育教学规律下的必然?

  第二个:前景学校出台了关于学生的“学习权益法”,要用“法律”来捍卫学生自主成长的权益。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该校是不是以此“界定”清楚了“主体”边界?

  第三个:前景学校说自己的一切改革,都是基于对“人”的思考,不仅要捍卫学生“自然成长”的权利和权益,而且要让每一个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去发展学生,成就自己。前景学校是如何为教师确定“角色”的,他们是如何“认识”教师的,教师是怎样一个人、一个职业?

  2011年,前景学校就是用这样的3个谜,重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学”。但对许多像前景学校这样进一步深入课改的学校而言,还有很多具体实在的问题等着他们去解决。只有解决好了,才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断书写自己的“新教育学”。

  新闻链接:本报第398期《前景教育学的3个谜》。

  李镇西:做教育就是做人

  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从1982年大学毕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李镇西一直是以这样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界的关注里,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从一个“教育浪漫主义者”到“教育现实主义者”再到“教育理想主义者”,从“生活语文”到“民主课堂”,伴随着一次次的突破和超越,李镇西无疑是成功的。李镇西是如何实现自我突破的?他又为什么不断地选择这样的突破?

  近年来,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他现在的课堂被专家称为“民主课堂”。李镇西的民主课堂以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民主的课堂就是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在李镇西的教育生活中,尽管角色多变,但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独立的教育态度——办真正的平民教育,践行完整的民主教育。而李镇西的转换和恪守,其实都离不开他的坚持:真理是朴实的,教育是无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知己。做教育就是做人。

  新闻链接:本报第370期《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

  孙明贤:破解“县中”困局

  “县中教育”一直遭人讥讽为异化的“应试”代名词。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县中”再度被人提及。“县中”要寻求突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县中”课改会牺牲升学率吗?“县中”除了升学,还能为孩子的生命底色铸就什么?

  陕西省宜川中学在校长孙明贤的带领下,把创生本土经验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并始终牢牢抓住教育改革最基本的问题——教与学,最核心的领域——课程与课堂。结合学校实际,大刀阔斧地强力推行课堂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落实“改变传统观念,改革评价模式,改革考核机制,树立推广典型”的“三改一树”举措,全面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逐渐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孙明贤和他的学校,也因此在贫困小县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动人神话,形成落后地区承载知名教育品牌的“宜中教育现象”,被誉为“陕西基础教育变革的旗帜、全国学生自主发展的明校”。

  可以说,关于“县中”如何突破,孙明贤和他的同事们用行动作出了回答,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县中从升学率的桎梏中解脱,乃至腾飞。

  新闻链接:本报第408期《县中新象——陕西省宜川中学打造课改“明校”的教育选择》。

  郑立平:班主任“神父”

  郑立平,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教师。从教23年,是一位教龄和班主任龄一样长的教师,一位在教学和班主任岗位上自得其乐的教师,一位被许多年轻教师称为“神父”的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