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旭初:研制“四合一教学”的独特秘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档案 冯旭初,广州市第七中学退休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获广州市优秀教师特等奖和人民教师奖章,199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研究获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现在的冯旭初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训教师的工作上。吴明 摄

    冯旭初老师今年73岁了,但是在广州市第七中学办公楼的2层仍然有他单独的办公室。退休近10年的他,仍然是退而不休。从1994年开始自主探索,到申请全国教育规划立项课题研究,从单一的数学学科到所有学科普适性实验,他把这项教学探索起了一个自己的名字——“四合一教学”。19年来,“四合一教学”就像他精心培育的孩子,最终有了自己的模样与内涵。从一个班到学校,从一所校到多所学校,从一个学科到21个学科,从广州到香港,并于2011年7月应邀赴美交流。2013年2月,“四合一教学”被广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全市推广的5种教学模式之一,在冯旭初老师所在的学校——广州七中专门挂牌成立了“四合一教学”应用推广工作室。73岁的冯旭初老师又开始了新使命,让这项教学实验以工作室的形式,传承与影响更多的教师,波及更多的学校。

    ■本报记者 赵小雅

    上篇:实验与研究历程

    源起与思考

    “不要让学生加班加点,是不是也可以有好的成绩呢?”这样的想法源于理念冲突。

    1994年,冯旭初担任广州七中高三级组长。高三的首要任务是面临高考,加班加点补课是当时一些老师选择的“负责任”的办法,但作为年级组长的冯旭初却反对过度加班加点。那时有学生因为学习负担太重,学习时间太长生病了。他不允许过度挤占学生时间,因此与一位科任老师产生了冲突。这真是为学生好吗?为什么补课补到学生已经病倒了一片还有人支持呢?答案恐怕就是为了高考的平均分。那么,可不可以做到不用加班加点,不让学生学得那么苦,而是通过课堂40分钟就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

    这个想法开始在他的头脑中扎根。从1994年到1997年,他潜心学习了一些有关教学前沿的理论和国家教育政策,关注了一些实践研究。他开始构想与以往不同的数学教育思路,希望把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1996年,他最终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这个颇有点“理想”色彩的纲要共有3个部分,第一部分谈了对素质教育及与数学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原则,第三部分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具体配套措施。

    “考试成绩好不一定素质好,但素质好考试一定能好,素质教育当包括应试能力在内”,这是冯旭初朴素而直接的认识。在那个“昭告天下”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他提出了“把数学教学与人的发展相结合,可以开发人的潜在智力,有效提高人的素质”,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固然需要外部条件,但在教师主导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还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对人的生理素质给予关注,特别应该关注脑科学研究,应把这些研究成果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他提出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中,关注到了智力、情感、品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改善现行教学过程的单一讲授为有讲有学有练,变死记硬背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提出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的五项原则,即积极参与原则、高难度教学原则、高速度教学原则、即时反馈原则和互助合作原则,同时提出了具体操作性策略,如即时反馈的方法、课堂练习的方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等等。

    一套不同以往的数学教育思路就这样清晰起来。

    实验中的往事

    1997年,就在他的思考有了一个完整图景的时候,他开始接手新高一一个班的数学。那一年,学校新高一年级有5个班,他接手班级的中考英语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但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他决定用自己的办法来教数学。

    开学后的第一件事,他给全班学生每人发了一篇选自《人民日报》的阅读文章——《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读完后还要学生写读后感。他想先让学生树立数学重要的意识,对数学有一个整体初步的认识。也许在他看来,让学生首先理解数学是什么、喜欢数学要比没有兴趣地只顾做题更有成效。数学阅读与数学日记成了他教学中重要的部分。

    一个学期的实验过去了。那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他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与其他班级的差距缩小了,但仍然是5个班中的最后一名。学期结束后,冯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以“数学的喜悦”为题,写一篇期末总结。“都第五了,怎么喜悦啊?”一名学生当场问冯老师,冯旭初的回答是“我要你讲学数学的喜悦,不是要讲第五的喜悦!”在冯旭初的心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喜欢数学是第一位的,成绩是第二位。

    实施不同于以往的新套路教学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新课改还尚未浮出水面,冯旭初老师的这些方法可谓是闻所未闻。在把时间交给学生的过程中,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参与多了,课堂变得活了,同时也显得“乱”了,不被理解的孤独有时也让他痛苦。曾有校领导说:“上课学生怎么能够讨论,课堂上,学生应该坐好,静静听老师展开思维;课堂吵得要死,还怎么听老师讲课?”班主任则说:“你不要搞乱我们班的座位”。隔壁班有老师鼓动所带班级的学生,说这哪里是在上课啊,应该到校长那里投诉这位“上课这么吵的老师”。还有一位初中时数学很好的男生,找到冯老师质问:“你这么教,能保证我们考上大学吗?”

    在改革的初期,有质疑是正常的。冯旭初是个执着的人,他不断地在向领导、同事、学生们解释着他所做的一切。

    高一下学期开始了。他觉得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于是,他把凝聚着他思考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修改后,发给班里学生,想让学生明白老师想做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纲要虽然有点深奥,但慢慢地,学生觉得这样上课有意思,也逐渐明白了冯老师的良苦用心。

    1998年,进入新教学的第二学年。他所带的班级已经进入了高二上学期,学校为了参加广州市数学应用题竞赛,在全年级进行了选拔赛。高一入学时高分段学生最高的班有16人,而冯旭初所在的班是最少的,只有6名。而这次选拔的结果却是他所教的班有6名学生入选,是5个班中人数最多的。而这时,冯老师所带班的数学平均分已经从最后一名上升到了全校第二名,而到高二学期末,就成了全年级平均分第一名。

    2000年,冯旭初老师新教学实验的班级参加高考。当时,广州市同类学校高考数学的平均分为560.38分,冯旭初所在的广州七中数学平均分为578.71分,而他所带的班的平均分为621.59分。这个成绩,高于全市平均分,也高于学校全年级平均分。这样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广州市教研室的重视,并在全市的数学教研会上进行了交流与推广。当年广州市的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这样一位横空出世的普通老师,《羊城晚报》就以“怪老师的绝招”为标题进行了报道。

    又一次验证

    送走了一届学生,冯老师又接手了2000级一个班的数学。当时教数学的级组长曾说:“621分的高考平均分是学校历来数学高考平均分最高的,如果你下一届还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那就说明你的‘四合一教学’真行!”

    接手后的这个班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比全级平均分低了10分,他向家长承担了责任。这一届,他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用得更加娴熟了。2002年,再次参加高考,冯老师所带班的成绩是641.84分。这个成绩已经超出了广州市最好的A类学校平均的627.57分十几分。那一年,广东省的数学高考状元就出在了冯老师所带的班中。

    这样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广东省教育厅普教科研办公室的注意。在了解情况以后,相关负责人鼓励冯老师以学校教学实验为基础,申请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使这一教学实验变得更加完善和有影响力。2002年7月,广东省第一个由一名普通中学教师领衔的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得以实验立项。在开题会上,当时的中央教科所科研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厅科研部门的领导、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区教育局的领导、学校领导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冯老师说:“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的一个普通教学模式,得到了五级领导的支持,除了努力做好实验,还能说什么呢?”

    下篇:“四合一”秘方解读

    两轮高中实验,证明了用“四合一教学”的方法,“不加班加点,学生也可以考出好成绩”的设想得以实现。那么,这样一项教学探索是何以做到如此好的效果呢?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独特的秘方呢?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秘方之一:理念领先与系统思考

    在冯旭初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学科教育不是单纯指向考试的,数学不是单纯的做题拿高分,而是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生理基础、习惯方法及学科素养等。根据这样的理念,他系统构建出了一个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把教学目标、教学生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四个元素统一起来考虑,最后的目标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的分数。在这四个元素之下,每一个元素又包含着四个小的元素,如教学目标当中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文化和学科素质,教学生理当中根据脑科学的研究运用,构建大脑的四个象限,关注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以此作为分组合作学习的依据;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全脑偏好图”把4个学生编成一个小组,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运用了A、B、C、D四种不同颜色的信息卡,进行即时反馈,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