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记”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韩宗秀

    “循环日记”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从周一到周四,一个小组中的四位学生每人轮流写一篇日记。日记内容由组内成员自由商定,校园生活、家庭小事、时事新闻,小说连载等都可以,但每周每个小组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材,每篇日记都必须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每天早晨语文课代表将各小组的循环日记本收起来,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可以在日记本上进行书面点评,也可与学生口头交流写作心得。

    循环日记本一般会在学生写作的第二天下午返回到学生手中。该生会按照老师的点评或者当面交流的情况,利用其他同学写作的时间,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两天能提高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教师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评价和修改作文的习惯,让学生从不会、不愿修改作文到最后有意识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的考场作文大多四平八稳,内容枯燥,缺乏活力。“循环日记”中,学生所写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文字真实可感。教师在点评学生的日记之时,不必拘泥于平时那些八股式的点评语言,要更多地融入学生的生活,想他们之所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日记中存在的亮点要多加鼓励。这种激励性评价能满足学生对自我肯定的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欣赏的目光看他们的习作。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热情而又富有同情心地细读孩子的作品,尊重他们的劳动,照顾他们的感受,及时发现习作中的亮点。无论思想、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态度,只要有一处值得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作文互评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管理中,每个小组刚好四个人,每周小组内循环日记的题材也大致相同,这样更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点评,取长补短。完成循环日记之后,可让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围坐在一起,由作者朗读作文,其他三位同学认真倾听,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互评时,往往能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更容易被同伴接受。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会加深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会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他们的比较分析能力。在对同学进行评价时,学生自身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新课标强调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对作文的评价不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习作写评语,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习作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在修改中提高,并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改变过去一次性评定的做法,让学生在获得第一次习作评定后可以通过一次或几次的修改获得进一步成功。经过认真修改,得到更高的评价,特别是对写作态度的高度评价,培养了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和良好的修改习惯。

    过去学生的作文一直只由教师评价,很少有学生本人或同学参与到作文评价当中来。现在我们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改为多元化评价,既让学生参与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也让他们参与同学作文的评价。我们通常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拟定评价标准,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进行自评和互评训练。在学生的日记本中可设置“我的设想”、“同学互评”、“家长参与”、“老师点评”、“我的反思”等小的评语框,每次不一定完成这么多项目,可以根据作文情况设置相应评语框。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建议,大大增强了他们完成习作的信心和动力,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更多地与他人分享写作的乐趣。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