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慢”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华 绘

    对待孩子的习惯问题,防治胜于矫正,培养胜于预防,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智慧的头脑、积极的态度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刘永红

    习惯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常听到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其实对待孩子的习惯问题,防治胜于矫正,培养胜于预防,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智慧的头脑、积极的态度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多年对大班幼儿进行习惯培养的尝试中,我总结了一些小方法,收效显著。

     分组固定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分组固定法是指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成员相对固定的教育方法。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中,不同的环节需要变换不同的座位形式,如:晨间活动是一种自由分散的小组状态;而进餐则是几人围着一桌坐;集体教育活动时,会根据活动内容而设计成弧形或是一排排整齐的座位……为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不少班级的老师让他们自由坐,一个环节进行完,再重新选择座位。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可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座位,经常出现乱轰轰的场面,需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小朋友才能都安静地坐好。

    为了缩短变换场地的时间,使每个环节的衔接有秩序,我采用了分组固定法,即把全班小朋友按男女比例、平时的综合表现等分成几个小组,并征求孩子的意见,给每个小组起个好听的名字。有“大力水手力量组”、“智多星无敌组”、“喜羊羊智慧组”、“奥特曼超人组”、“白雪公主快乐组”……小组分好后,前几天要反复强化,让孩子们记住自己小组的名字。进餐时,每个小组的桌子固定,如:前面第一张桌子是“大力水手力量组”、第二张桌子是“智多星无敌组”……以此类推。饭菜分好后,只要告诉小朋友到自己的小组,每个孩子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并安静地坐好。

    同样,喝水、小便、洗手等环节,也可以每次去一个小组,其他小朋友继续进行活动,这样做减少了孩子消极等待的时间,老师组织起来也很方便。当这种方法巩固熟练后,还可以在小组间展开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做得既快又好。

    目标引导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目标引导法是指提出目标,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引导幼儿学习榜样的教育方法。

    首先,提出目标,为幼儿指明方向。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应该多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引导。我园会定期开展评选“文明小天使”、“守纪小标兵”、“尊长小孝星”、“友爱小标兵”等活动,我就利用晨会教育活动时间,向幼儿讲明本周开展的是什么主题活动,评比条件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评上,让孩子心中有具体的目标。

    其次,理解规则,让幼儿有章可循。听故事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结合具体的要求,我经常选用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如:针对有的孩子洗完手不关水龙头的情况,我在班上讲了故事《哭泣的水龙头》,并配上两幅图片:一幅是孩子洗完手没关紧水龙头,水白白流淌;一幅是云南干旱,土地裂口,很多孩子喝不上水,引导孩子们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另外,我还通过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教育孩子进餐做到不掉饭菜,通过故事《不爱睡觉的小猴》教育孩子们用正确的睡眠姿势好好睡觉,通过故事《三只蝴蝶》教育孩子们要团结友爱……孩子们对故事感兴趣,很快就理解了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最后,提高要求,引导幼儿付诸行动。在习惯培养中,有的老师比较心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一天下来往往是焦头烂额。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在习惯培养中,要注意不可贪多求快,要分阶段,有重点,缩小目标。我尝试每月确定一项习惯培养目标,每周都根据相关目标确定培养的重点,如:在评选“自立小标兵”活动中,第一周的培养重点是“自己走进幼儿园,我能行”,每天离园前都要进行评比,能自己走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得到一个漂亮的小贴画或棒点点,周五进行总评,一周五天都能做到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枚小奖章,并将获奖小朋友的名单在“家园连心栏目”予以公示。第二周的培养重点是自己穿脱衣服、别裤子;第三周则是自己整理床铺、叠被子;第四周是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玩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再向后延伸,就是自己系鞋带、刷牙、收拾餐具、洗袜子、独立睡眠……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自理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角色体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角色体验法指让幼儿转换角色,体验他人的劳动,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生活方面自我服务的教育方法。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不舍得放手或怕孩子做不好、嫌孩子做得慢就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一是开展多彩活动,培养自理能力。为让幼儿学会感恩,结合“三八”妇女节,我开展了“护蛋行动”,让小朋友晚上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用什么办法能使鸡蛋带在身上一天,还要保证鸡蛋不碎。第二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的蛋宝宝,有的装在药盒里,挂在脖子上;有的做了小纸房子,铺上棉花,把蛋宝宝放在房子里;有的放在口袋里……一日活动中,孩子们上课、进餐、午睡、游戏等都带着蛋宝宝,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妈妈的辛苦,激发幼儿主动帮妈妈做事。我还结合“今天我来做家务”等活动,让幼儿对家务劳动有初步的了解,并鼓励幼儿回家帮妈妈做家务。作为活动延伸,我在班上又开展了“叠衣服比赛”、“整理床铺比赛”、“擦桌椅比赛”等活动,并通过班级的幼教论坛,发动家长及时上传孩子在家劳动的照片。

    二是利用区域活动,学会礼貌交往。利用“娃娃家”、“小超市”、“理发店”等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在游戏中,我还教育幼儿学说“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

    三是进行值日监督,实行自我管理。为挖掘孩子的潜力,巩固已经养成的好习惯,我在班上开展了轮流做值日活动。每周都从各小组里选出一名遵守规则、习惯较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组长,负责餐前分餐具,餐后擦桌子,同时还要当好检查员,如:排队时,督促本小组成员又齐又快地站好;洗手时,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按要求洗……每个当值日组长的孩子都很高兴,干得特别起劲。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许多不良习惯也得到了自我约束和控制,良好习惯逐步形成。

    艺术熏陶增加参与的趣味性

    艺术熏陶法指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把音乐语言、游戏和幼儿常规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繁杂而琐碎,一个环节结束后,老师便告诉幼儿接下来要干什么,孩子们因为年龄小,处在前一个环节的兴奋中不能自拔,对老师的要求不能马上做出反应,于是,老师就不得不提高嗓门来组织,耗费了不少精力,效果也并不理想。

    其一,使用音乐暗示,内化规则意识。把音乐活动和幼儿的习惯培养结合在一起,在一日活动的部分环节,选用合适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提示,时间久了,孩子们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自动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如:早晨入园,播放《弟子规》、《道德经》等诵读经典的音乐,孩子们进行经典诵读或自由活动;接下来播放雄壮有力的进行曲,孩子们收拾玩具,排队做早操或进行户外活动;早点、进餐、午睡时播放较柔和、舒缓的音乐;上课前播放欢快的律动曲,上课和下课弹奏固定的曲子与孩子们互问好、道再见……

    其二,采用游戏调控,增强自我约束。午睡前,孩子们上床后不想马上睡觉,有的叽叽喳喳说话,有的嘻嘻哈哈打闹。为尽快让孩子们安静,我运用了“木头人”的游戏,通过念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一不动,二不笑,三不许露出小白牙,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吸引到游戏中来,于是我便每次延长孩子自我控制的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再讲上一段故事,或放上柔和的音乐,孩子们自然就慢慢进入了睡梦中。

    幼儿的习惯培养很“难”,做一名幼儿教师很辛苦,但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不单纯是前一天工作的重复,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尝试,相信我们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既能有效地引导、教育孩子,又能解脱、放松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文登区实小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