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如何致青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版绘图 禹天建

    ■本报记者 俞水 实习生 刘静女

    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一行到访北京某中学,电视镜头中的学生们身着肥大的运动款校服,引来质疑之声。一些媒体慨叹:“校服何以致青春!”也有家长和网友表示:“比起丑,还是先把‘毒'的问题解决了吧!”一时间,校服的安全、美观问题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校服如何呵护年轻的身体、装点靓丽的青春? 

    【安全篇】

“国标”能否浇熄安全“定时炸弹”

    “国标”出台箭在弦上

    “涤纶的料子,孩子穿着不透气,我担心这会影响孩子长身体。”女儿读高三的杨女士说。“孩子爱运动,出汗多,校服掉了色,很担心孩子会过敏。以前只是觉得校服质量不够好,没想到校服还隐藏着危险。”一位辽宁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与美观相比,安全还是需要被关注的首要环节。”教育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韩呼生说。

    去年2月,上海“毒校服”事件引起轰动,被抽检出的个别问题校服使用的染料中含可分解芳香胺,有致癌危险。一些专家表示,若校服不安全,就相当于为学生的健康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当前校服之所以屡出问题,是因为国内多数中小学校采取学校委托服装生产厂家生产校服的模式,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从原料采购到服装设计生产,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

    “当前还没有国家校服安全标准,这个问题也很关键。”韩呼生说。去年上海抽查出“毒校服”后,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傅惠民等多位人士便呼吁,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校服安全检测标准体系。

    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主任廖青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境内纺织产品执行的是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而校服的安全标准应该高于纺织品的安全标准。对于一些厂商会参照针织学生服标准、儿童服装学生服标准、机织学生服标准的情况,廖青表示,这几个标准是推荐标准,并非强制标准,也就是说,当前亟须出台一个强制性的专门针对校服的国家安全标准。

    校服生产企业、优卡(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建伟表示,现有的这些标准中,有的标准年头久远,已经过时,比如,有标准规定布料含棉量要达到50%,不过棉这种材质吸湿排干差、色牢度差,已经在校服生产中被逐渐淘汰,现在很多厂家采用一种新的纤维材料。此外,这些标准还存在重复现象,甚至不同标准间存在偏差,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

    北京市校办产业管理中心主任翟士良说:“标准太多、若干标准同时发挥作用,反而对管理不利,希望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台必要标准。”

    针对以上情况,韩呼生告诉记者:“首个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已经在北京服装学院成立。教育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北京服装学院,正在研究我国首个强制性中小学学生装安全标准,争取年内出台。” 

    “国标”应该关注什么

    什么是安全的校服?廖青表示,校服的安全问题包括材料的安全和结构的安全。

    廖青说,服装是人体的第二层皮肤,所以首先要保证材料的安全。孩子们爱运动、爱出汗,这会加剧摩擦,使服装面料上的物质转移到皮肤上,透过毛孔渗透到身体里,若材质不安全,会引起过敏等症状。“我们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就是要研究哪些物质会对皮肤造成刺激”。

    其次是结构的安全。廖青说,校服要为孩子的运动、学习等活动提供保护,还要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现在的一些校服,在细节的设计上不够科学,比如拉链的设计没有注意对儿童的保护,尤其是对低龄儿童的保护。因此,在校服设计中,要在结构上做大量基础性研究。比如,考虑到中小学生处于发育期、身高体重变化大,要改善现有校服的放松量,保证校服合体、对学生不造成伤害。

    记者了解到,正在研究制定中的国家校服安全标准,就涉及学生装的面料、辅料、工艺等方面。

    廖青表示,具体来说,国家校服安全标准将对校服布料的染料、色牢度、甲醛含量、异味、重金属含量等都做出相关规定。记者了解到,以往检测出的一些不合格校服,问题往往就出在使用非法染料,面料甲醛超标、染色不牢等方面。

    在保证校服的结构设计安全上,北京服装学院校服设计研发中心主任刘琦认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弱,在校服设计中要考虑到结构安全的很多细节。例如,拉链应该有自锁功能,拉链头不能是尖锐的,最好采用硅胶材质。校服上还应该有反光材料,可以在学生夜间活动时起到提示作用,发挥类似小黄帽的功能。刘琦说,更多细节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记者还了解到,上海、重庆等地已经制定了校服的地方质量标准。相关部门将派出专项调研组走访各地的学校、校服生产企业、校服管理机构,听取各方意见。

    亟须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一些校服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若建立了“国标”,但无法保证执行环节,“国标”只能成为摆设,当前一些校服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连基本的纺织品标准都没有达到。

    “除了制定国家校服安全标准,解决校服问题,亟须建立综合治理体系。”韩呼生说,这涉及准入、生产、选购、监管等多个环节,也涉及多个部门。

    重庆市学生装研发技术中心副主任陈定凡告诉记者,首先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部门来负责校服问题。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校服,比如,有的地方是教育局的财务部门顺带管理。校服问题不仅涉及教育部门,如果质监部门和教育部门能够联合成立专门的校服管理部门,很多问题会得到解决。

    建立校服生产企业的准入标准也是当务之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校服企业没有统一准入门槛,学校又缺乏专业知识,让学校把好校服质量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小。在现实中,还有一些校长因为可以从校服定制中获利,对校服质量并不在意,导致校服不安全的隐患加剧。

    安徽宣城博仕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贵康已经做了10年的校服生产,在他看来,建立校服生产企业的准入标准,对于优秀的校服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保护。“这样可以杜绝一些厂商凭着与学校的关系就能中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低价竞标问题。现在一些资质不良的校服生产企业随意压低校服制作价格,而有的学校只想做便宜的校服,不顾及校服质量,这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地方政府应该确定一定范围的校服生产企业来制作校服,确定校服生产企业目录,进入目录的企业在注册资金、技术、场地上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陈定凡说,“此外,家长的参与也是完善选购机制的重要一环。”

    最后,就是质量检测环节。有专家表示,抽检与监控相关部门应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将不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及时清除出市场。韩呼生说,同时,各地校服质量检测工作及检测结果要及时公开,教育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就设置了曝光台。在这个环节中,教育部门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其实,校服问题并非教育部门一家能够解决,因为其商品属性、要进入流动渠道,质监、工商等部门负有很大监管责任,这个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作为企业,我们非常希望能建立起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变当前的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常建伟说。

    【美观篇】

老校服是否该换新颜

    被“面口袋”包裹的青春

    “你喜欢运动式校服吗?”这是某网站近期做的一项调查,一共15000多人参与,其中喜欢的人占26.74%、不喜欢的占73.26%。其中认为运动式校服美观合适的只有7%,认为不美观的有13.66%,认为不分季节的有10.52%,认为质量不高的有26.67%……

    “除了小学时蓝白色的少先队服值得怀念,我们的中学时代就是在面口袋的包裹下度过的。”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一些“80后”感叹。

    一些正在读书的“00”后学生也纷纷吐槽:“真是丑爆了!”“太肥了!”“老土极了!”“好羡慕日韩学生穿的校服啊!”

    校服的样式是不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

    据记者了解,除了校服安全,校服的美观问题也早已被广泛关注。早在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改进学生校服的政协提案就被递交到北京市教委。

    其实,当前的校服样式与其推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有关。

    1993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是最早关于校服管理工作的文件。文件指出,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综合性工作。考虑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目前只宜在有条件的城市里开展,不要扩大到农村。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若干工作的紧急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不得要求农村学生统一购买校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图说 中国梦     下一篇:创新中前行 开拓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