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在与同伴的共同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重要性,学习遵守规则。教师要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所以,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重视“第一次”教育

    幼儿刚入小班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很新奇,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在幼儿园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关重要,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滕州市实验幼儿园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种细节小事上、各个活动环节上,都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的行为,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看法。

    教育贯穿一日生活

    师幼共同制定规则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幼儿园教师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并建立细致的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细心的指导,让幼儿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所以,老师也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本班的一些规则。如在玩大型玩具之前,我们就一起讨论了怎样才能安全快乐地玩大型玩具。经过讨论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则:1.游戏场地的范围从北边开始到红色的螃蟹截止,大家都在这个范围内游戏。2.上滑梯时要排队不拥挤。3.向下滑滑梯时要等候,不相撞。4.走小桥时不停留。5.小朋友之间不在大型玩具上手拉手或互相扯衣服。这样,可加深幼儿记忆,更加自觉遵守他们自己亲自制定的规则。 

    滕州市实验幼儿园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以简明、统一、易实施为基础,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本园常规文化,主要有:1.图片信号。通过在不同区域张贴图片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如在图书区张贴禁止喧哗、在栏杆旁张贴不准攀登,在盥洗间张贴六步洗手法等。2.语言指令信号,在不同的时间段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3.音乐信号。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听到不同的音乐声时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动作信号。老师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动作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 

    规则培养要坚持以爱为本

    注重幼儿均衡发展

    配班老师之间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目标一致,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教育。老师动作语言的引导比起强硬的说教,强迫性的要求要有用多了。特别是小班孩子,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伟大而神圣的,他们模仿及好奇心都很强,对老师的言行举止更是乐意去模仿,我们何不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去教育他们。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他会更自信、更快乐。

    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在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初期时,教师应细心地去指导、示范。对于年龄相对小的幼儿幼儿园采取了幼儿互相帮扶的办法。让一名幼儿以哥哥或姐姐的身份照顾她,并时时提醒他应该怎样做。这样不仅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及时的、阳性的强化(即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强化)。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措施。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制定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让孩子遵守规则并不难,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时也要注意方法方式的运用,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幼儿园 孔 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