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整合课堂 用项目学习重构教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万力 本报记者 赖红英

    前奏:粤曲唱响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衔接融通

    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促进信息技术有效整合项目落户广东,该项目着眼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的远程协作项目学习,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同地区学校和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三年来通过与广东省内的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等三所“姊妹学校”进行远程协作学习,联合开展了“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等一系列基于课程的项目学习活动,一起谱写远程协作的乐章,合奏共同进步的交响曲,走出了信息化技术与课程衔接融通的创新路。

    为什么选择粤曲这么一个课题?农林小路小学校长吴琼解释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向网上转移,粤曲作为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和岭南文化的瑰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消亡的文化,离孩子们的生活也愈发遥远。”

    该校教务主任李霓虹则表示,“我们学校对面就是广东省粤剧院,有着丰富的资料来源,而肇庆和中山等地也开展了保护粤曲的多种尝试,三地对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硬件上,三所学校都是广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示范校,比如说我们学校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覆盖率已达100%,课时覆盖率也超过75%。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三年的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得到了长足进步”,李霓虹对这几年学校的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十分满意。

    合奏:三校合作,在网络终端展示产品成果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吴琼介绍,“我们安排了三校语文科、信息技术科、音乐科和美术科的教师共同作为项目实验老师参与这一活动,通过项目资料积累、项目实践和项目产品创作三个阶段,逐步来实现教学目标。”

    在活动准备阶段,三校学生在各科目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图书馆、参观、访问等形式收集粤曲的有关信息,制作PPT、手抄报、采访记录,以虚拟教室为载体,展示三校学生收集有关粤曲的知识,整理资料制作而成的PPT、手抄报,参观、采访活动的记录,网上三校学生分工协作,联合进行“粤曲的发展与传承”调查问卷。

    随后,项目组学生在第一阶段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在艺术科教师和课外专家的指导下学唱粤曲,在脸谱模上学化妆,同时借助线上虚拟社区交流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及时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成果呈现阶段,三所学校的同学们相互协作,各自发挥本校本地区的优势,在课外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改编粤曲歌词,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动画制作、音画合成、剧本校对,最终形成粤曲动画,通过广东省电教馆“粤教云”项目,在网络终端展示产品成果。

    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项目组还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供师生使用的计划表、过程记录表、活动反思表、评价表等表格,记录项目学习的过程性资料,并用相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学习过程。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上,三校项目“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获得最佳展示奖,而农林下路小学也被选为粤曲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余韵:提高素养,教师和学生双双受益

    第一个阶段关于粤曲的项目开展之后,李霓虹和其他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老师们也尝到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整合教材的甜头。

    在社区共同体中,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主题、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他们所发表的意见也能即时得到反馈,这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举手才能回答问题的模式,吴琼说,“这实际上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而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