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融合共生的繁荣之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城市和大学的融合共生有可能做到无限的延展。CFP供图

    大学因城市而具备了基础,城市因大学而拥有了灵魂。城市与大学的融合共生,是现代城市和大学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彭龙

    城市是人口、财富和产业高度聚集的地方,而大学是文化、创新与思想交流碰撞的地方。大学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创造知识、追求真理以及凝聚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大学因城市而具备了基础,城市因大学而拥有了灵魂。城市与大学的融合共生,是现代城市和大学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既传承了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30年经济腾飞的重要窗口,也是亚洲地区最为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体现在知识和服务的需求领域也非常多元化。在首都北京,有几十家不同特色的大学,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各有千秋、各司其职,共同描绘出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的特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有着鲜明特色的高等院校。建校70多年来,始终围绕“外、特、精”的办学理念,为我国外交、外事等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向全世界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创新培养理念,以复合型人才满足城市多元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北外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家的发展战略步伐,从以培养高级外语人才为主,逐步扩展到全面培养以高水平外语为核心竞争力的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非通用语种群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覆盖全球的外语语种群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新形势下的公共外交研究、世界各国语言政策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研究、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等,将传统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与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机结合,满足社会对外向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培养了大批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出色外语及专业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作为首都,北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多元。北外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在随着北京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求新求变。在保持北外本科专业课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建设通用学科平台、中外联合培养、专业融合等模式,进行了广泛尝试。早在十年以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启动了部分语种“7+1”培养模式试点,也就是相关专业所有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中,拿出一个学期到对象国一流大学学习。2007年,“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试验区”项目进入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首批试点,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稳定;201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启动了本科教学“高原山峰计划”,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将国际经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三个专业方向课程融入外语专业本科教学。同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担的国家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硕士项目,充分整合学校英语、法语、经济、外交、法律等专业的资源,搭建跨学科、国际化培养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师资参与教学,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出国留学、参与国际组织实习,探索符合国际组织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素有“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的美誉。新时期以来,北外的毕业生开始更多地走向对外经贸、国际传媒、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法律等领域。工作性质也由以政府部门为主,逐步发展到政府、商业机构、国际组织、非营利机构等。连续几年,在由盖洛普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就业排行榜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名列前茅,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活力,有力地支持了北京市的城市发展。

    突出学校特色,全面助力首都城市国际化进程

    作为首都,北京的国际化不同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北京不单纯是一个经济中心和商业城市,同时也是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这里有着全国最大数量的中央国家机关,在国家的行政决策方面起到核心和决定作用。有代表中国声音的全国性媒体,每天向全世界传递无数关于中国的信息。当然,这里还有为数众多的中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以北京为基地,辐射亚洲乃至全球商业。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办学必须以服务于城市的国际化为基本要求,除了培养适合城市多元化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也赋予了她更多的历史使命。利用自己“外、特、精”的办学优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与外交部、中联部、中国日报等机构签署了共建协议,在政策咨询、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几个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北京奥运会期间,不仅北外全校师生广泛参与了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更是承担了“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的神圣职责,北外的几十个语种作为全国特有的资源,在服务北京奥运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奥运会结束之后,学校与北京市政府达成一致,“北京市多语言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永久性机构落户北外,成为提升首都形象、服务首都国际化事业的一个品牌项目。学校与商务部投资事务促进局、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等合作的中国投资指南网“全球重要国家财经资讯”、中国经济网“二十国财经要闻”、中国经济网法德俄阿等语种网站,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以及对象国公众、商业机构了解相关领域信息必不可少的传播渠道。学校承担的北京市领导干部国际化素质提升培训项目,为北京市各委、办、局,各区县处级干部进行了系统的国际化知识和视野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区域、军事、宗教等各个领域。

    丰富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大学和所在的城市建立起色彩多姿的联系纽带,为学校注入了鲜活跳跃的时代因素,为城市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把握时代脉搏,促进有形城市向无限城市扩展

    城市有自己独特的外观、气质与文化,限于城市的规模,城市的生命往往被局限于一个地理空间以内。但是,语言、文化、政治、经济这些要素,却可以将城市无限扩展至空间以外。有人说,学习一门语言,打开的不是一扇窗户,而是另外一个世界。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今天,北外人所思考的大学和城市的关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和空间的范畴,这种关系将是以城市为背景的全球的存在。她可以存在于中日学生联盟的讲台上,存在于国际商业大赛的展示中,存在于20国会议青年论坛的争辩里,存在于全球气候谈判大会的妥协中。城市是我们的根基,大学是我们的土壤,人是我们的脉络。如果文明的传承、技术的创新、思想的传播,可以做到不以城墙为界、不以国境为界、不以我们认识的限度为界,城市和大学的融合共生才可能做到无限的延展。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