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探索的先行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在高仿真物流实验室上课

    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学生向国家省市领导介绍项目进展情况

    学生在学校静思湖廊桥上晨读

    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在风光秀丽的黄家湖畔,有一所令人瞩目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她就是武汉工商学院(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学校诞生于2002年7月,现已建成“千亩校园,万人大学”,在校生14000余人,为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在12年的办学历程中,武汉工商学院敢为人先,抓机遇、乘时势、树品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努力创造了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环境,培养了一批批个性色彩鲜明的大学生。

    明确定位

    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

    自创建之始,学校就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两个问题,通过多次调研和研讨,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办学道路。

    2011年4月,学校抓住民办高校发展的先机,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为全国322家独立学院中首批12所成功转设的院校之一。转设后,学校上下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决策层认为,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要用新目标、新定位、新举措继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凸显办学特色,从而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为此,全校上下进行了思想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学校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一所“教学服务型、应用性、多元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融入地方

    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

    学校坚持“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的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打造专业集群平台。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原则。学校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与企业联合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自建校以来,学校在5次大规模专业调研的基础上,5次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育四大专业集群,努力探索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与合作机制。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服务湖北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与商务专业集群、新闻传媒与艺术设计专业集群、生物与环境科学专业集群、信息工程专业集群等四大专业集群。

    目前,学校拥有普通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20个,其中经管类专业占50%。拥有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3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3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学校是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培育单位。

    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13年12月10日,武汉工商学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作为该中心顾问、“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学校荣誉校长厉无畏开讲第一课,为学校发展支招。该中心依托学校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计划将文化创意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创意、文化景观和荆楚文化品牌推广,培养一批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师资和学生。这是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学校面向地方行业、企业,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初步构建以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区域性行业性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研直接为产业服务,推动了一批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省2011计划),就是以学校家事易物联网研究院为基础组建的。该中心与湖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推出“物流指数”,协助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多项物流冷链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难题,获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国家科技部门星火计划项目、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该基地获批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由学校牵头,武汉市环境信息中心、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建设。该中心协助湖北科亮、湖北君集完成了多个重大污水治理项目,研发了多项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显著的生物技术,获12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科利尔(KIC)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被评为2011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学校成立的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两年获评“湖北省舆情工作先进单位”。中心主持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撰写的《湖北政务微博发展研究报告》,得到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及好评,相关建议被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采纳。

    这些研究机构和合作企业,一方面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应用型科研提供了良好平台。

    近年来,教师教研科研经费近千万元,教师参加校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比例达81%。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星火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95项;还有一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学校还充分发挥“工商”类学科专业特色,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构建开放式办学平台,逐步形成以企业为导向、学院为主体、专业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国内外大型企业、国(境)外知名大学等200多家单位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学校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动态,加强信息交流与洽谈合作,为产教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形成企业订单班群。近年来,学校陆续与厦门深厦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按照行业标准、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开办订单班,实现与企业充分融合、无缝对接。

    强化师资,培养教师三种应用能力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他们既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与管理,是学校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尝试。学校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初步分成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学校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实施导师制,开展讲课比赛、说课比赛、教案比赛等,帮助教师首先站稳站好讲台。而后,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给予个性化指导,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根据教师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的聘期任务、年度任务和考核标准。

    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武汉工商学院张梅贞等10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到企业全职从事为期一年的岗位实践活动。目前,她已完成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委托的7万元的横向项目。

    自2006年开始,学校就组织教师过实践关,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企业实践,教师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参与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并开发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企业与高校的有效对接和联合。

    学校还面向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