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应用技术型高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大有作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教学名师田锋社

    国家教学团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工院学子在第五届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全国总决赛中获得5项大奖

    学院定期组织师生赴德国高校交流学习

    全国师德标兵、省级“教学名师”卢庆林教授指导学生实训

    学院设有全国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机加工实训中心之一

    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工作的学院校友群体

    地处千年帝都咸阳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顺利完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后,自筹资金1亿多元,启动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内练内功,外树形象,取得了内涵建设的新成就。以丰硕的办学成果回答了示范建设没有休止符,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的问题;回答了三年时间,示范性高职还能做些什么的问题;回答了创办应用技术型高校,示范高职能否有所作为的问题。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原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创办于1950年,历经分合聚散,岁月剥蚀,仍顽强探索,耕耘奉献,终于在1999年,搭上了陕西高职教育蓬勃起步的第一班车,成为西北地区首家成立的高职院校。秉承“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学院传承鼎新、求强思变,经历了2005年办学水平评估、2008年示范院校建设、2010年与纺织职院合校、2011年开始实施质量提升计划等四次重大机遇的历练,终于以良好的办学业绩和内涵建设的新成就,实现了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三提高”,完成了“评估优秀、省内知名;国家示范、全省一流;内涵提升、国内知名”的“三跨越”。

    2011年,学院顺利完成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成功跻身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之列。是故步自封,还是扬鞭奋进,院党委分析了机遇,选择了挑战。启动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理念,孕育成果,岁月见证奇迹。正是“示范永远在路上、质量永远没最好”的理念让学院成功抓住了陕西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三年宝贵时间,实现了学院内涵建设的大提升。

    近来,有两个热门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深思:一是国家首次投资百亿元启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已于2011年初战告捷,百所“示范性高职”计划完成后在干什么?二是十八大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计划将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举办职业教育。对此,示范高职院校能做什么?

    围绕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凸显办学成效树立高职品牌

    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完成后的三年来,学院立足陕西装备制造业沃土,秉承“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坚持理念创新,就业导向,以“工学六融合”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施“校企七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素质教育,突出立德树人,发挥示范引领,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创品牌,凸显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内涵建设新成就。累计新增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基地面积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近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增加14940台(套)、6778万元;在校生规模增加近3000人;新开办专业8个,新进专任教师66人;教授增加20人、副高职称增加61人;新增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5人;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团队2个;新增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实训室18个、校外实习基地28个;新建教学资源库3个,新增教科研项目427项,新增教科研经费516.8万元;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新增专利71项,新增企业冠名订单班52个,实现了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内涵建设项目“零”的突破,以显著的办学业绩彰显了示范高职的品牌效应,树立了陕西高职教育的新标杆。

    目前,学院是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先进基层党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诸多殊荣,以丰硕的办学成果向创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面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学院以全省高校章程制定试点院校为契机,凝聚全院共识,制定出台学院新章程,以法律规制的形式明晰了组织架构、治校规范、权责关系、学术自治、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二级管理模式,积极稳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使10个二级学院逐步成为拥有相对自主权的办学实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量化考核办法,配套出台相应奖惩政策,提高管理效能;坚持校务公开和处务公开,持续推进依法治校进程;进一步畅通信息交流沟通渠道,逐步建立起院情定期通报机制、意见收集反馈机制、师生合法权益申诉机制和监督举报受理机制。先后修订、制定规章制度117项,初步形成内容完善、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规范实用的制度体系。特别是48项财务、审计、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制度的出台,以及每年邀请社会专业审计机构对财务运行进行审计等措施的实施,促使学院财务绩效考核连年位于省属高职院校之首,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省财政厅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优秀单位、资产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严格规范的管理是学院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征程上所做的有益探索。

    巩固扩大示范建设成果,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2011年,投入7000万元的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为巩固扩大示范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形成内涵建设的长效机制,学院及时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预计投入7600万元,现已投入超过1亿元,实施八大项目32项内涵建设任务。配套制定了28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教学建设项目奖励管理办法。为优化人才培养软环境,在全院范围内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在加强教学督导的同时,强化了教育督导职能;实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处科级干部包抓班级制度,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项目实施三年来,凝练总结出“学工合一、知技融通”、“实境教学、学训三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1234门课程标准(大纲);开发出4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80门网络课程;建成2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4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编写51本特色教材,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省级优秀教材10本;编写校本教材37本,其中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优秀校本教材14本;制作了国家优秀课件16个、省级6个;行企校联合制定了三个专业的人才岗位职业标准,被行业认定为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新增国家行指委/教指委教学成果奖13项,新增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别是2011、2013年连续两届获得陕西省政府部门教学成果特等奖。

    集聚两校办学优势,整合资源改善条件

    2010年平稳与原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充分发挥了两校专业、师资、设备、场所的集聚优势;合校后,学院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校园整合规划,相继投入3亿元,建成校办工厂厂房、2栋标准化学生公寓、明伦园学生餐厅以及塑胶田径运动场、天然气锅炉房等基础设施,校舍建筑面积增加5万多平方米。投入1782万元实施了供电专线及校内供电系统改造工程,投入300多万元改造校园道路,实现了环形贯通;新建248个标准化视频监控考场、169个多媒体教室,实现所有教室多媒体和视频监控全覆盖;新建2个视频录播室,服务课程改革与建设;目前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有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理实一体化实训楼、学生和教师公寓、后勤服务中心等。到“十二五”末,预计投入累计超过5亿元,新增建筑面积在建成后达到13万平方米,使学院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构建三级体系提升建设水平

    学院依托牵头组建的陕西省高职首批职教集团——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推进专业建设。探索形成了“多元联动”集团化运作方式,建立起“六措并举”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了“校企七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柔性顶岗实习”等10种校企合作模式。以此为平台,对接陕西产业集群,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做新做强机械、电气、材料、纺织类专业;做精做优数控、信息、服装类专业;做大做活土木建筑、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做特做亮化工、汽车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累计投入近1亿元,构建起“国家重点—省级重点—院级重点”三层并进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建成5个国家重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项目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1个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建设专业。2013年,国家教育部门从全国1816个央财支持建设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项目专业中,遴选出268个专业建设案例,陕工职院两个专业全部入选并展出,同时入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品牌专业建设案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下一篇: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