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可以这样表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他极少给我讲语文、讲课本,常常是清茗一杯,话题一个,信手拈来,任意东西。

    ■袁晓可依

    我的爸爸袁卫星是一名教研员。在任教研员之前,他做了10多年的语文老师。我看过他的学生在网上对他当年教学风采的描述,说他能在课堂上写诗,说他讲《雨中登泰山》能讲到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说他能把一帮男生诱引得高考一结束就去苏州游园听昆曲坐夜航船……还说他理着板刷头,爱穿牛仔裤,往教室里一坐,活像一个大男孩。

    后来他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讲坛,我就成了他唯一的“学生”。他常常和我上“家庭课”,一上就是一两个小时。不过他极少给我讲语文、讲课本,常常是清茗一杯,话题一个,信手拈来,任意东西。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就连续和我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我们都是幸存者”、“生命只有一次”、“责任也是一种本能”、“感恩是一种循环”……北京奥运会,当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持旗手姚明和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大手牵小手走进“鸟巢”主会场;当赛艇现场,几经波折、终获参赛的伊拉克运动员由于没有比赛服,穿着自己的旧T恤衫持桨奋力;当领奖台上,德国选手马蒂亚斯·施泰纳手持金牌、鲜花和因车祸去世的妻子的照片,哽咽说出“我的金牌首先要献给我的妻子”……爸爸的话题就油然而生。我从这一堂堂“家庭课”中学会了“让脸蛋保持微笑的温度”,学会了“选择与放弃”,懂得了“人生而平等”,懂得了“我很重要”,甚至悟出了一点点“向死而生”、“孤独宁静”的真谛……

    除了和我上“家庭课”,每年我过生日,都会得到他的一份特别礼物,那就是他给我写的“生日书”。从《几点心愿,不尽祝福》到《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永不回头》,从《写好一个人并不难》到《考试是一次总结,但不是终结》,从《拥有本质、恒久的幸福》到《走向生命完满的旅程》……字里行间,我读到了幸福、健康、爱情、死亡、艺术、尊严、友谊、宗教、责任、诚信、权利、义务、公正、优雅等人生话题,学到了课本上、学校里难以学到的哲学、心理学、成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读到了他深切的表达、亲情的寄托。如今,我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还是把这些纸短情长带在身边。在无数个青灯黄卷的夜晚,我展开它们,从那里一次又一次地领受爸爸那无偿且无价的馈赠。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物质上的照顾、学习上的督促、生活上的关心,固然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引领也许更加需要。这种陪伴、这种引领能使我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心灵的宽度、增加灵魂的厚度。

    在我大三春假回国实习的当口,爸爸征询我的意见,说应出版社以及诸多朋友的邀请,想把他写给我的“生日书”,连同我15岁生日时,他请他的好友知己、我的叔叔阿姨们给我写的“祝福信”,以及他从长长短短100多个“家庭课”录音中整理出来的稿子集结出版。我毫无反对的理由,相反,充满期待地希望读到这本册子。因为,经过时间的梳理,这些“家珍”中沉淀下来的东西,正是我一辈子所需要的。

    《爸爸在这里》袁卫星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