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里的妈和孩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助学中心学生丙瑞因病连续3天输液,这让王英“妈妈”心疼不已。

助学中心四年级学生贤琴学习努力,常被老师请到黑板前给同学做演算。

家中的“妈妈”都是多面手,辅导孩子弹琴也很专业。

助学中心兼管医务工作的陈玉月,给孩子喂药有一套。

“我帮你吹出眼里的沙子。”小伙伴亲如兄弟姐妹。

经常有社会爱心人士给助学中心孩子捐款送物。

助学中心按季节为孩子们配发衣服和鞋袜。

    ■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朱延松 曹牧 摄影报道

    6个“妈妈”带着86个孤儿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两年,要说母子(女)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从孩子们那一张张至真至纯的笑脸上,洋溢出一份真心的快乐。这个叫作灌云益海助学中心的“家”,坐落在苏北黄海之滨的灌云县伊北九年制学校院内,助学中心收养的孤儿全部在该校随班就读。

    助学中心拥有一座三层综合楼,包括宿舍、餐厅、洗漱淋浴间、会客室等,洁净的宿舍和楼道、摆放整齐的洗漱用品、温馨的书房、宽敞明亮的餐厅……这里不像集体宿舍,更像一个特大号的“单元房”。课余时间,这里便成为快乐的殿堂,孩子们在“妈妈”(在中心任职的教师被称作妈妈)的组织下,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下棋、看书,其乐融融。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食堂的阿姨们费尽心思,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在这里当“妈妈”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各种经历的孩子,“妈妈”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爱,还要设法通过自身的行为感化孩子那颗幼小、脆弱的心灵。

    “妈妈”陈君萍回忆起中心成立伊始的情景时说,入住的孩子最小6岁,最大的16岁。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许多孩子的眼神中是不安与惶恐。其中,有一个叫佳佳的小女孩,把自己关在宿舍的衣柜里不肯出来,好不容易哄她开了柜门,只见她用床单把自己裹得严严的,缩在柜子里瑟瑟发抖,并哭着说:“人家都说来这里是没人要的孤儿。我不是孤儿,我还有爷爷呢,我要回家。”那一刻,陈君萍的心都碎了,佳佳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慰藉。陈君萍对佳佳说:“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亲人。”对于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几句安慰的话是远远不够的。陈君萍与佳佳同桌就餐、同室而息的几个月后,敏感而脆弱、自卑又执拗的佳佳,逐渐与陈妈妈走近了,并在周记中倾吐心声:“曾经,我也是个骄傲的小公主。海难无情地夺去我父母的生命,留给我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陈君萍批阅道:“孩子,苦难有时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一段历程,可它更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益海助学中心就是你永远的家,老师就是你的妈妈。”佳佳在周记中回复:“老师,我一定会努力走出阴影,享受阳光。”

    家庭式的管理,亲情般的呵护,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隐去灰色的记忆,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见证他们成长的过程,这是中心积极尝试的做法之一。开设爱心“超市”,依据孩子们的表现和发展情况,采取积分制形式考核孩子在中心的生活学习表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评,依据积分,评出“文明标兵和学习标兵”,并给予荣誉和物质的奖励;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座、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活跃孩子的身心,促其快乐成长;以宿舍为单元,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益海助学中心负责人王英告诉记者:“该中心是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先生投资捐建的,目前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我们正在探索政企联手集中供养,促进孤儿健康成长的途径,让中心的孩子们品味家庭的幸福,感受社会的温暖,具有生存的能力,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成才。”

    日前,记者在益海助学中心拍摄了一组图片,从多个角度表现这个家庭的生活片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