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美:“落后班级”的“翻盘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谢淑美并非“出身名门”,但却是“后起之秀”。在她的身上,从她的文章中,他看到了一个数学教师的哲学思考,看到了知识与方法、责任与习惯、情感与智慧等育人所必须的要素。

    ■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李烨

    一提到数学,不少人会联想到“题海战术”。但厦门市海沧育才小学的谢淑美,却通过写作文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她的作业布置得很少。此外,她总是主动接手教全年级平均成绩排名最末的班,一年下来,总能让“老末”变“老大”,成为学校里的“翻盘手”。

    “自创题目写心得”:

    作业本不再沉重

    谢淑美所在的海沧育才小学,大多数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谢淑美是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80后,她于2000年开始从教,同事们都称她为“年轻的老教师”。

    在暑假前夕,记者来到谢淑美的课堂。这一天,她正在给六(3)班学生上复习课。课堂上的谢淑美面带微笑,像个大姐姐,一双大眼睛在与学生交流时,会透出无声的语言,仿佛在启发学生思路,又像是在鼓励学生。

    这节复习课上,谢淑美并没有回顾前期所学的知识点,而是从“全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请同学‘自创’题目”入手,开始她的复习课。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踊跃举手“创编题目”。大家从最初的“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这类简单的问题说起,最后扩展到“女生20人,比男生少1/5,全班多少人”等问题。

    学生“自创”完题目后,还要自己口头列出算式,并进行解答。一节课下来,学生创出了十多个题目,而谢淑美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将其分成整数问题、分数问题等。这节课结束后,布置的作业没有任何机械重复的计算内容,而是让学生写今天的“创题心得”。

    课后,记者随机采访了两名学生。来自江西的小陈同学说,谢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有意思,每次都是从非常简单的问题入手,主要是讲解题思路,让学生特别好理解。他还说,谢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少,下课后20分钟内就能完成。当记者问他考试分数时,小陈同学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每次都在95分以上。而来自福建仙游的小胡同学说,谢老师的课主要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练习。他还说,这两年,谢老师来了后,自己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小小错题本”:

    改变落后班级的“宝贝”

    近些年,谢淑美以教五年级为主,而每次她总是主动要求去带成绩排名最后的那个班级,并当班主任。当记者问及为什么有底气接“落后班级”时,谢淑美说,其实学生能力都差不多,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她向记者介绍了在接手新班级后的一些具体做法,这其中不乏一些“小诀窍”。

    谢淑美特别关注新班级的前几次测验。她说,每一次测验,她都要仔细分析,找准学生的弱项,做到有的放矢。她举例说,有一个班级,全班40多人,在第一次测验中,14人不及格。谢淑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她认真研究学生试卷,记住每个人的弱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及格。她说,她尽量少给学生“一对一”辅导,因为“一对一”只能教一个,是“苦教”,当着全班的面讲评,所有孩子都受益,其中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在日常教学中,到黑板前做题目时,她会尽量多让这些成绩不及格的孩子上来,并有针对性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谢淑美说,让成绩较好的孩子上来做习题,不能暴露问题,起不到演示作用,而相反,成绩较好的孩子也能从成绩较差学生的错误中受益。

    为了让孩子不怕做错题丢脸,也为了让孩子从错题中学到知识,她从来不批评那些做错的学生,而是对他们进行鼓励。她说,即使是有领导在场的“公开课”,她照样坚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做习题。

    她还要求班级每人都要有“错题集”的本子。在学校,记者看到了一本学生的“错题集”。在这本六年级学生的错题集上,记录了周末作业、各种测验中做错的题目等内容。其中包括了“我原来是这么想的”、“错误分析”、“订正”、“经验总结”4个部分。在本子上,记者看到,其中既包括看错单位的、运算顺序错误的、理解错误的,也有粗心大意的笔误等。而每个错误的分析与经验总结,有时就是一篇小小作文

    谢淑美还向记者介绍了她讲评试卷的“小窍门”。她说,学生一考试完,马上会叽叽喳喳地讲试题情况。她利用这一特点,一收完卷就让同学提问,哪些题目在考试时没做出来,或是可能做错了,她当场解答。她说,等她改完试卷后,只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其余的她不用再管,因为关键点已经当堂解答学生了。她认为,这种当堂解答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效果最好。

    王乔巧同学已经小学毕业了,说起谢老师的“错题学习法”,她还是津津乐道。她说,在谢老师班读了两年书,从来没觉得做错题不好意思,当每次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谢老师都会表扬,因此,大家都以分析错误为乐。而谢淑美说,她要做的是让学生从“误”到“悟”。

    六(3)班的小危同学写了一篇“你审题了吗”的小作文,诠释了自己由“误”到“悟”的过程。他在作文中列举了一道题:有一个圆锥,把它完全浸没在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圆柱型量杯里,水面高度上升了2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铁重7.8克,请问这个圆锥重多少克?这位同学在算体积时,按照圆锥体的算法,而没有按圆柱体计算。小危同学在认识到错误后,写出了自己的领悟:原来我只看到圆锥的外表,而在这道题中,用到的是“排水法”,因此应该求上升2厘米水的体积。他还写道:数学离不开解题,但是学习过程更重要。

      写生活中的发现:

    “学困生”不怕数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谢淑美除了让学生从错题中领悟数学,还注重联系生活教数学。

    为什么要让数学联系生活?这源于谢淑美与“学困生”的一次沟通。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一台52型号拖拉机,一天耕地150亩,12天耕了多少亩?这名学生给出了52×150×12的算法。讲了多次后,学生仍不明白,最后谢淑美说:“你每天吃2个饼,5天吃几个?”这位学生回答说:“我不吃饼。”“那如果你每天吃2个粽子,5天呢?”“我一天根本吃不了2个粽子。”这名学生给谢淑美以启示:学生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有着很强的生活型思维习惯。但数学有时是抽象的,因此,她想到让学生从生活知识起步,再慢慢掌握抽象知识,最终对数学有兴趣。

    谢淑美说,学校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文化课基础相对要薄弱些,“学困生”的比例也多些,但这些孩子也有优势,他们生活经验很丰富。因此这种从生活的事写起,让学生慢慢入门的办法很管用。

    二(2)班的小林同学写了一篇“钟面上的数学”的数学作文。他写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我发现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我知道了1小时=60分,60分=1小时。谢淑美说,学生自己观察的知识比老师教的牢固,因为它是自己学会的。

    谢淑美说,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必须读懂产品、读懂客户,即要知道产品的性能和优点,还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而一个老师,必须读懂教材上知识点,还要读懂学生。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56+35-26。这道题,第二步她会引导学生尝试56-26+35这种算法得出同样的结果。而第三步,她还会出一道改错题:56+35-26=56+26-35,错在哪里?让同学们来分析错误原因。谢淑美说,第一步是个引子,是导入,第二步是知识点,让学生明白算法的多样化,而第三步,是针对有一些学生不是改变运算顺序,而是改变数字顺序的现象,谢淑美说,这就是要体现读懂学生,因为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出现这种错误。

    而这三步做完之后,谢淑美留下的作业不是让学生做更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而是让学生写一个小总结,字数和形式都不限,只要学生弄懂就行。六(3)班的小陈同学说,谢老师的这种作业方式让我们没有学习压力。当记者问及如何了解学生知识到底掌握没有时,谢淑美说,她会在接下来的课上花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些小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心灵对话本”、“进步本”:

    点滴做起走向优秀

    在谢淑美的班级,除了“错题本”,还有“心灵对话本”和“进步本”。前者主要让孩子把不愿意当面说的内心困惑、不开心的事及时向老师讲,后者用于让孩子们规划自己的“小小进步”。

    小宣同学是六年级才从福州转到谢淑美班上的。因为是单亲家庭,她从小养成叛逆的性格,不专心学习,刚到班上时,数学只考了20多分。一天,小宣在“心灵对话本”上写道:今天本来心情很好,但还是不高兴,因为很多数学题不会做,我以后要认真学习,谢谢老师帮我订正数学作业。谢淑美在本上写出了鼓励的话:不要气馁,其实每个人都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加油吧!相信你能赶上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小宣不再叛逆,学习成绩慢慢进步,等到小学毕业考试时,她的数学成绩达到85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